《都市“老漂”》:都市生活幸福不再漂

玉林日报 2021-01-20 06:59 大字

《都市“老漂”》演出现场。

《都市“老漂”》在南宁巡演。

优美的舞蹈、欢快的节奏、动听的音乐、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现代音乐剧《都市“老漂”》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展现城乡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的差异,表达实现城乡社会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景。

玉林市委宣传部和玉林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作,入选第一批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的文艺精品项目 现代音乐剧《都市“老漂”》,于2020年8月20日在玉林万花剧场公演,2020年12月14日至18日赴博白县、防城港市南宁市巡演3场,获得了观众的肯定,引发人们对于关于城乡社会融合的思考。

用客家语言

讲述身边的城乡差异故事

《都市“老漂”》通过讲述一对进城养老的夫妇,因为城乡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在都市里上演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展现了城市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同时也为如何实现人的思想城市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剧站在历史的高度,立足现实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关注普通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释放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都市“老漂”》的对白采用客家话来完成。玉林市有不少客家人,其中博白县是广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对于玉林市民而言,《都市“老漂”》也是一部学习和传承客家文化的地方剧。

冯靖洋是这部音乐剧的主演。他一个人的台词有40多页纸。这本来不算特别多,但音乐剧的所有台词均是使用客家话,而他之前对客家话可谓是一窍不通。“我先向会客家话的人请教每个字每个词的读法,晚上经常背台词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早上起来又接着背,再加上排练期间的反复练习,在半年内,终于把台词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冯靖洋表示,《都市“老漂”》的演员们基本上不会说客家话,大家都是“临阵磨枪”,日夜苦练,一字一句地用客家话背下台词的。

打造演出名片

凸显本土特色和城乡情怀

2019年6月至9月,主创团队采风并完成剧本创作、定稿。2020年4月7日演员进入剧组排练。2020年6月中旬,整个剧目的第一次串排完成并邀请专家提出指导意见,对剧目进行修改,完成剧目整体制作。

2020年8月20日,《都市“老漂”》在玉林万花剧院举办首次公演时,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肯定。市民廖庆辉说:“这部剧的题材很好,反映了现代农民进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现在一些城里人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且整部剧的节奏比较欢快,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给人启迪。”

在博白县、防城港市、南宁市举办的巡演中,有些观众看完之后还舍不得走。令冯靖洋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南宁巡演结束之后,有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到后台,问演员们这个剧为什么要有字幕。“我说这部剧的台词是客家话,可能有些人听不懂,所以我们就放了字幕机,方便观众观看。然后我问他是否看得懂、听得懂,孩子说他听不懂,但是看得懂。” 冯靖洋认为,这是对《都市“老漂”》的一个肯定,一台好的地方音乐剧,虽然可能存在语言的差异,但是观众依然是能够看得懂的。

据悉,该剧2021年还将陆续到其他地方巡演,并继续打磨成为玉林的“演出名片”。

戏曲进校园

推动地方文化的薪火相传

除了线下表演,《都市“老漂”》剧组的演艺人员还走进玉林市的多所学校,通过播放视频、戏曲知识讲解、与学生互动等方式,将传统戏曲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此外,《都市“老漂”》也已在玉林市委宣传部、玉林市教育局、玉林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玉林市演艺公司联合创办的戏曲进校园新媒体平台上线,该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市民通过平台就可以观看《都市“老漂”》,领略戏曲文化的魅力。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引领观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学生通过线上观看与线下的戏曲知识学习,在了解戏曲文化之余,也对玉林的客家文化等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成为地方文化薪火相传的一种有效方式。

另外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结合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如何做到城乡一体化?《都市“老漂”》也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人的思想城市化,尤其人的生活方式城市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新、旧文化”的矛盾,实现“新、旧文化”融合。突破旧思想的枷锁,融入城市,遵守城市的规则,才不会成为都市生活的漂泊者,才能打开城市生活的幸福之门。

新闻推荐

确诊病例陈某某近期活动轨迹

新闻链接2020年12月29日在虎邱买包子(冠稻汤包),然后骑电单车去公司,在公司与工友一同乘坐面包车去装广告栏,后回虎邱吃饭。12...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