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慕古留今” 博白出土的宋代仿古礼器赏鉴

玉林晚报 2018-01-28 11:11 大字

一对菱形云雷纹兽耳铜瓶之一。直耳鸟纹三足铜鼎。1992年8月20日在博白县政府大院的建筑工地上出土了三件器型古拙、纹饰精美的铜器。一件为直耳鸟纹三足铜鼎,另外两件则是一对菱形云雷纹兽耳铜瓶。

宋代仿古礼器

直耳鸟纹三足铜鼎

直耳鸟纹三足铜鼎,口径15厘米,足径1.3厘米,高13.9厘米。铜鼎敞口、折沿、双竖耳,圆鼓腹,三柱足。器身以两道凸弦纹分隔出两条装饰带,上部以雷纹为底,饰一周长身分尾的鸟纹,下部为变形蝉纹,足部饰兽纹图案。

菱形云雷纹兽耳铜

瓶菱形云雷纹兽耳铜瓶,1对2件,口径3.8厘米,底径6.3厘米,高20厘米。瓶直口,扁圆径,长颈溜肩,下渐鼓腹至收为束腹状,高圈足,颈部置环状双兽耳。颈、腹间饰菱形云雷纹图案,足部以雷纹为底,上饰卷草纹。

造型、纹饰与功用

参照和借鉴三代铜器的基本样式

三件宋代仿古礼器的整体造型都参照和借鉴了三代铜器的基本样式,仅在局部进行了一些变形,特别是两件菱形云雷纹兽耳铜瓶,其环状兽耳完全跳脱了三代铜器的造型风格,添加了宋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

纹饰方面,直耳鸟纹三足铜鼎的鸟纹、兽纹、三角变形蝉纹均借用了三代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而两件菱形云雷纹兽耳铜瓶,其颈腹部的主体图案——菱形云雷纹饰也是以三代铜器纹样为范本制作,但其足部却出现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并通常出现在瓷器装饰纹样中的卷草纹。

三件宋代仿古铜器,从造型来看,皆是用于祭祀的礼器,是为传统五供(香炉1件,烛台2件,瓶2件)中的三件。直耳鸟纹三足铜鼎当为焚香用的铜炉,两件菱形云雷纹兽耳铜瓶则是用于插花的器物。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五供主要用于文庙儒学、宗教(佛道等)、家庙祭祀等场合。三件博白出土的宋代仿古铜器,器身上均无铭文款识,单从器物本身,研究者尚无法找到其具体使用场合的证据。

而从三件铜器的出土地点——今博白县政府大院来看,出土时的考古地层信息已失,文献也仅记载其曾是明清时期博白学宫(文庙)的所在区域。在1990年出版的《博白县志》中记载“嘉靖四十三年,署县事王宗予又将学宫迁进城内县署西面(今县人民政府大院内),并增建启圣祠和明伦堂。”此后博白学宫的地理位置再无变化。

文献记载的信息仅停留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之后,无法与三件出土文物的时代相匹配。因此,也无法判断它们用于祭祀的具体场合。●价值与意义

“古韵”与“今意”并存

宋代,从庙堂之上到乡间里坊,崇古、慕古之风盛行。不仅官方仿制三代之青铜器,民间亦有仿制。

宋代仿古铜器中以礼器为多,在造型纹饰方面,其不仅以三代铜器为样本,同时也杂糅和吸取了汉代铜器及其他质地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因此,宋代的仿古铜器特别是礼器,在保持古意古韵的同时,又具有宋代的今人今意。此所谓“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适今之宜而勿牵于今。”

博白出土的这三件仿古礼器,虽为仿古之作,但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却又有所变革和创新,将三代铜器艺术与宋代文化特征有机结合。“古韵”与“今意”并存,无论在造型还是纹饰方面都有许多可取之处,实可谓之“美器”。

三件博白出土的宋代仿古礼器作为玉林少量留存于世的宋代仿古礼器,为我们探究玉林宋代祭祀礼器制作工艺及慕古崇古风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值得珍藏。(通讯员于少波)

新闻推荐

“不是自己的东西捡到就要还给别人” 博白两位九岁小学生拾金不昧获点赞

1月20日晚,一位名为“静守初心”的网友发帖称:自己在购物时不慎丢失了4000元现金,被两位小学生拾到,并转交给商场工作人员,几番周折,最终这笔钱一分不少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在惊喜之余,我深深地被他...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