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市民打造一场传统文化盛宴

右江日报 2017-06-11 09:15 大字

6月10日上午,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的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城市活动在百色城森林广场拉开帷幕。据悉,活动当天,共有85位来自区内其他兄弟市和百色市的非遗传承人同台展示技艺,传承历史文化。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各种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生产性技艺让市民大饱眼福。

在麦秆花篮展厅内,展台上摆放着各式的或镂空或麻花等编织的方、棱、扁、圆的三坡麦秆花篮,中间夹着五颜六色的红绸花,篮正面绣上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图案,篮盖内侧绣上“平安”“祥”“和”等传统吉祥语。市民驻足展台前,一边欣赏展品,一边了解工艺。2013年被选为百色市非遗传承人的梁秀群边编织着手上的花篮,边向前来了解的市民解说麦秆花篮的历史。据她介绍,田阳巴别三坡村麦秆花篮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初,麦编是当地的妇女在小麦收割过后的消遣手工活。农闲时节,村里妇女常聚在一起,用晒干后的麦秆编织成大小不一的花篮,或家用,或拿到集市上换点小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巴别乡三坡村麦编花篮的鼎盛时期。

“我们还拿了27个花篮给国家换来了一辆苏联汽车。”梁秀群骄傲地向记者讲起一段难忘的经历。原来,1972年,田阳县外贸局领导看到巴别三坡村的麦秆花篮后,觉得可以作为本土旅游产品进行推广,便召集村里9个村民到县里,由县外贸局负责出本钱和原材料,村民负责编织花篮。“1972年12月份,县外贸局带我们去参加展览会,苏联人看到特别喜欢,就用一辆汽车换了27个花篮。”27个花篮换到一台苏联汽车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但众人不知道的是,9个去参加展览的村民中,一个叫黄金爱的姑娘还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她是我姐姐。”梁秀群骄傲地告诉记者,“我姐胆子比较大,所以领导就安排她给周总理介绍我们的麦秆花篮。”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壮族衮服制作技艺展示区,传承人黄祖辉向市民介绍他改良后的衮服。黄祖辉从12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制作衮服,读书时学习了2年时装,毕业后一直在外地的制衣厂打拼,2015年回到家乡成立了一间衮服工作室。他告诉记者,传统衮服由于裁剪方式的原因,穿起来其实并没有时装舒适,于是他便采用时装的裁剪方法对传统衮服进行改良,如今,他的工作室订单不断。从前年到今年,黄祖辉还招了6名学徒,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衮服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乌龟形状的收纳盒、可装上灯泡的芒竹编制小台灯……一个个样式精美的展品让市民赞叹。博白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宾勇向记者介绍,博白芒竹编织是当地利用芒、柱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一种传统技艺。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们的传承人可以使用芒竹编织100种生产生活用具,目前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

河池市展示区,展示着采用古老造纸术生产的纱纸。据悉,河池市都安县造纸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有了民间作坊。到了清光绪年间,都安生产的纱纸就闻名于世。早在唐代,都安民间主产的纱纸就被用于书写各种字契、经书、族谱,也有用来制作伞、扇及各种工艺品,还用于书法和绘画。到了近代,都安纱纸还出口到东南亚地区。“手工造纸的特点是纯手工,不借助任何现代工业器械。这种造纸法完全不同于工业造纸,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造纸后的废水依然干净。”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法官判后回访传递司法温情

本报博白讯近日,博白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中心法官一行5人组成慰问组,来到一离婚案件当事人宋某的家中,给宋某及其3个孩子送上礼物。宋某是该院家事审判中心去年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宋某的丈...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