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福建 剪不断的血脉渊源
这是玉林市图书馆内收藏的《博白县刘氏族谱通礼公支系谱》上记载的一段话,短短数十字,透露出博白刘氏先祖原籍福建,后游学广西并定居于此。
“祖宗一脉在汀州,珠玑巷口发源流。
远荡韶郡越英邑,青塘直下住黄牛。
祥来罗定西宁县,沙底三都和顺留。
臣宰迁居凉水堰,石垌两村创业求。”
玉州区广恩村许氏族谱上的这首诗,同样说明这一家族由福建省长汀县迁徙而来。
此外,玉林市图书馆收藏的容县李氏宗谱、北流卢氏族谱、玉林林氏大族谱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曾有福建的踪影,这是为什么?
在千里之外的福建省宁化县,一种叫“烧卖”的传统小吃与博白县传统小吃“落水狗”的外形、味道无比相似——这是为什么?
在千里之外的福建省长汀县,我们用博白客家话与长汀本地话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这是为什么?
岭南城市玉林,与千里之外的福建有什么样的联系?
日前,玉林日报《您贵姓》大型采访活动特别报道组跨越一千多公里来到福建,辗转福州市、三明市宁化县、龙岩市长汀县等地,寻找先祖南迁的足迹。站在这浸染着客家历史的土地上,我们宛如跨越了时空,在一砖一瓦中直面千百年前我们的先祖如何定居、繁衍、营建城池;从现存的许许多多痕迹里,寻找串联古今的线索。
南渡,守土而衍
玉林日报特别报道组于3月12日下午抵达福州,安置好行李,走入“三坊七巷”时,已经是灯火通明的夜晚。
“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的源头,是福州千百年岁月里的一个缩影。当我们走在三坊七巷,每一步似乎都能叩响历史的青砖。“三坊七巷”被称为“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最早有记载是在晋代。《淳熙三山志》载“新美坊旧黄巷。晋永嘉南渡,黄氏之居此……”“新美坊”指的就是现在的黄巷。置身其中,灯影交错。
就大量中原姓氏南迁至福建的问题,我们在3月13日晚上专程请教了福建省姓氏文化源流研究会会长林伟功先生。
“永嘉之乱以后,就有中原的望族为避祸战乱迁移到这里来,他们在这里扎根,并与当地的越族相交融,形成了很独特的一种文化。”林伟功告诉记者,两晋之交,伴随北方移民大举南下,遂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说,即中原大族的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避祸迁居福建。“当然,迁移过来的姓氏可能还有更多。而后在宋、明清两次更大的人口迁移中,更多的姓氏迁移到福建。”
据学者考证,自晋朝以来,至少经历五次大规模迁徙,除了永嘉之乱外,第二次迁徙源于唐朝“安史之乱”与唐末农民起义,第三次迁徙源于金灭北宋、高宗南渡与元人入住中原,第四次源于满族入关及移民运动,第五次迁徙则源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土客械斗”。
在林伟功先生的建议下,次日清晨,我们乘车前往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陈氏宗祠。福州有着“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陈姓是福建第一大姓,而在一千多公里外的玉林,陈姓则是全市第二大姓氏——来自玉林市公安局的数据显示,陈姓的人口数量多达636076人。
已经花甲之年的陈天喜老人如今每天的事情,就是坐在宗祠门口,守望祖辈的荣耀。“我们螺洲陈氏这一脉,就是元末明初时从中原迁移过来的,”陈天喜老人介绍,那时候陈氏先祖为了避祸南迁至此后隐姓埋名,耕读传家。“从明朝至清末,陈氏家族就出了21名进士,108名举人,如今更是人才辈出。”
“冠带今螺渚,诗书古颍川”——螺洲陈氏宗祠的门联也说明其系出中原。
据记载,陈氏一姓在南北朝时迁入福建宁化,唐永徽三年,陈雍从吴兴迁至南剑州沙阳,其子苏于开元廿二年迁至宁化石壁坑。南宋后,其后裔播衍闽、赣、粤、桂、琼、滇、黔、湘、鄂、川、陕及港台、东南亚甚至欧美。
而据玉林市图书馆收藏的《广西陈氏历史文化探略》记载,“就本族系(广西陈氏)共总结为十大宗支、十二迁。十大宗为:陈州、户牖、曲逆、山阳、颍川、湖州、金陵、宜都、江州、粤桂。十二迁为:一迁陈州、二迁户牖、三迁曲逆、四迁山阳、五迁颍川、六迁湖州、七迁金陵、八迁宜都、九迁仙游、十迁江州、十一迁汀州、十二迁粤桂……就我广西陈氏族系史而论,先祖的迁徙大致都来自福建、江西、广东等地。”
“姓氏,是宗族联系的羁绊。对于从中原南迁过来的宗族而言,他们有相对较为先进的理念,他们更加重视教育,更加重视这种羁绊的维持。”林伟功说。
每个姓氏背后,都有一段可追溯的历史
不止是陈姓。翻开每个家族的族谱,都有一段可以追溯的历史。
抵达三明市宁化县的时候,已经是3月14日下午。当天,我们在这里就发现了有一种叫做“烧卖”的小吃,竟与博白县的“落水狗”惊人相似——它的外形类似饺子,里面是韭菜馅,不同的是“烧卖”皮是用地瓜粉做的,宁化县客家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启城说:“这或许是回望中原的一种方式,当年客家先祖到了这儿,想念家乡的饺子,但是这里没有面粉,他们就用芋仔和地瓜粉代替面粉,做成饺子皮,里面的馅儿主要还是韭菜馅。”而在博白,“落水狗”曾是冬至节时用来供奉祖先的一种食物。博白“落水狗”和宁化“烧卖”,两种外形、味道极其相似的小吃,在宁化这个小县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遇,将相隔一千多公里的福建、玉林紧密联系起来。
选择宁化县作为此行第二站,是因为宁化在历次南迁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并衍生了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北宋以前,这里兵革未及,社会安定,是南迁路上的“世外桃源”“战争的避风港”。在这里,我们特意拜访了当地致力于客家姓氏研究的老人余保云。已经80岁高龄的余老先生半生研究客家姓氏文化,著作颇丰。
“宁化外迁分衍全国各地的开基始祖、支祖数百名,其族谱、家承是个浩瀚的海洋。”余老说,“自西晋‘永嘉之乱\’后,特别是唐宋时期,一批又一批中原汉民,为避战乱、饥荒,纷纷举族、举家南迁,辗转江淮后来到这里,肇季立业,繁衍生息,从而孕育了八大汉族民系之一的客家民系。又逐渐外迁徙闽西南、广东、广西、赣东南等各地,自唐宋至明清一千多年时间里,曾经在宁化,尤其是在石壁居住过的姓氏达210多个,南宋以后外迁的达二百多姓。”
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的玻璃墙上,镌刻着用小篆写的215个姓氏,与河南郑州的“姓氏墙”遥相呼应。这个占地约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世客中心共四层,其中的客家联谊馆、客家图书馆和客家族谱馆被称为“客家三馆”。在客家族谱馆里有160多个客家主要姓氏的族谱收藏柜。“这些族谱都是通过联系各个姓氏宗族收集到的,有的是影印本,有的是原本。目前我们已经收藏到120多个姓氏,其余的姓氏也还在不断完善当中。”张启城指着其中一本《封氏族谱》,“喏,这一本明代的族谱,前些年有的老板出价10万元,我们不卖。”张启城说,“不光是《封氏族谱》,这里的每一本族谱都是无价之宝。”
收藏柜的门一扇扇开启,犹如开启了一个个家族厚重的大门。透过这些早已泛黄的、散发着陈旧书香味的故纸,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南迁的先祖放弃了一切,却不忘带上家族谱牒,带上整个家族的源流记忆——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内外客家人掀起寻根问祖热潮时,正是通过族谱,找到了“回家的路”。
朝圣客家祖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客家,是一个亚文化的符号,更是人口向南迁徙的一个缩影。正由于其背后深远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石壁客家祖地受到客家人及史学界的重视、仰慕,以致视为客家人的“圣地”“图腾”。宁化石壁作为客家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话从这里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间艺术如山歌、戏曲从这里衍生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从这里产生,最早的客家礼俗从这里延续……
3月15日下午,玉林日报特别报道组前往客家祖地石壁镇石壁村,这是客家先祖曾停留过的地方。
讲解员小鄢早在那里等候了。在她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客家祖地,眼见一座有着古色古香的牌坊,厚重地写着“客家祖地”。牌坊正联是“中土南迁孕育客家民系追远常怀圣地石壁,环球播衍丕振诸姓门风敬谒百式公祠”,侧联:“石壁传芳客家源远派衍五湖四海,玉屏毓秀翠水流长支分南北西东”。这说明了客家祖地与客家历史的形成、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是客家的摇篮。
牌坊两侧的浮雕群,再现了客家先民迁徙石壁的缘由和千辛万苦到达石壁的情景: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肩挑手扛,越过闽道,从烽火连天的战乱中一路向南……
走过溯源桥和祭祀广场,拾阶而上,就来到了公祠正下方,古朴典雅的碑亭中立着一方大石碑,正面镌刻太平绅士、客家贤达姚美良先生题撰的“客家魂”。“姚美良先生,就是最早开始呼吁建设客家祖地的老前辈。”小鄢说,20世纪90年代,姚美良带领寻根谒祖团来到石壁,此行让姚美良先生激动万分,他称,这里就是他多年寻访的祖地,并四处呼吁建设石壁客家祖地,举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
从中原起步,客家先民穿过战火来到这里,并向四周辐射,繁衍出万千子孙,赣南、闽西、粤东、华南、香港、台湾以及海外诸国,一亿多客家人如今仍将宁化县石壁村作为朝圣的祖地,其中包括世界客家第一大县——玉林市博白县。
在历次南迁史,特别是客家的历史中,石壁就像无法磨灭的一枚朱红的胎记。当年,客家人走进石壁,扎根石壁,而后走出石壁,播衍四海。在客家公祠的大殿里,供奉着两百多个姓氏,如今,客家人早已遍布全世界。
汀江水南流
3月16日上午,结束在宁化县的采访后,玉林日报特别报道组辗转来到龙岩市长汀县。虽然如今的长汀县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但是历史上,这里是著名的汀州故地,自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置汀州同时置长汀为附郭开始,便一直是闽西一带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这里是‘客家首府\’,汀江就是我们客家人的母亲河。”接待我们的长汀县新闻中心工作人员黄启元告诉记者。永嘉之乱、唐末兵燹、宋室倾覆,明清更迭……在千年的时间里,每逢中原战乱,都能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他们涌入汀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而“客家首府”的形成,也缘于此。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段东南一侧的宁化县治平乡境内木马山北坡,这是一条贯穿闽西、粤东客家地区的水路大动脉。
“说它是母亲河,是因为这条河带给了汀州经济繁荣。”已经退休的福建省长汀县方志办高级编辑黄马金说,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自宋代开通汀江至广东航运,来往于汀州、潮州之间的商船十分繁忙。随着汀江航运业的发达,赣南乃至中原各地的土特产不断涌入汀州一带,经水路运往广东,而广东货物则逆江而上运到汀州,再转往江西各地。长汀人常说“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就是汀州成为闽粤赣边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和经济贸易中心的缩影。
“当时在河上航行的主要是乌篷船,店头街也因此繁荣起来。”黄马金说的店头街,是长汀四大历史传统街区之一,是古汀州城最早的商业街区,也是长汀的核心组成部分。店头街为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具有浓郁的明清建筑风格。街上遍布着豆腐店、打铁铺、剃头店、雕刻店、裁缝店……窄窄的古街,高耸的门楼,老屋的墙上已经有了历史的青苔,古朴的窗棂和在这过惯了慢节奏生活的人们,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生活图景。
在店头街的一家小饭馆里,我们试着用博白客家话与福建省陈柏村慈善基金会会长陈柏村交流。
“喝茶,我们叫‘食茶\’(音)。”陈柏村说。
“博白话,叫‘饮茶\’(音)。”我们的记者告诉陈柏村。
“吃早餐,我们叫‘食朝\’(音)。”陈柏村说。
“我们也叫‘食朝\’(音)。”
……
虽然不能完全无障碍交流,但一些基本用语等都能听懂,这其中的奥妙,追溯到千年以前,就是根出一系的血脉渊源。时空变迁,客家话随着客家先民的流迁而不断演变。据石壁客家公祠里展示的客家迁徙示意图显示,广西的客家人最早从宁化石壁迁至广东梅州,再由梅州向广西辐射,并在玉林形成了博白、陆川两大客家大县。
从走出到寻回
历史是不断往前发展的,从“一”繁衍至“一切”,是一个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沿着汀江流域,客家人又重新开始了一段新的征途。宋元时期迁往广东一带的居多,而到了明清,又有大批的客家人漂洋过海,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如今,这些走出去的客家后裔,正不断地觅着当年先祖走过的足迹,不断地回到长汀,回到宁化石壁,寻根谒祖。
20世纪80年代,世界客家热兴起,客家学研究不断升温,掀起了一股寻根热;
20世纪90年代,已故马来西亚客家人姚美良先生发起世界客家公祭活动,至今每年举行,从未中断;
今年,长汀县即将迎来第二十三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
3月20日,汀州刺史陈剑纪念馆奠基。作为该项目的发起人,福建省陈柏村慈善基金会会长陈柏村说:“陈剑是我们陈氏当中了不起的人物,他也是汀州的开拓者。”“陈剑迁州”是汀州史上著名的典故。公元769,陈剑任汀州刺史,迁州治后,陈剑治理瘟疫,发展农业,并建立城池,以防外扰。从此汀州日益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如今,沿江而建的长汀古城墙,也在进一步修复当中。沿着石阶,步上城门,一览两岸风景,城墙上一个个姓氏灯笼正发着悠悠的亮光,绵绵悠长。
“我们如今不但要留住先祖的记忆,更要继承那一份精神。”黄马金告诉记者。退休后的黄马金致力于保护和发掘客家文化,几年前,他组织成立了汀州状元亭风景区修复开发协会,筹资50多万元修复状元亭,状元亭的长廊上记录了上百个姓氏的家训。如今的状元亭,是长汀县崇文重教的一个地标。
汀江水依然静静南流,出福建,汇合韩江,涌入南海。一千多年来,无数南迁先祖不断来到这里,又不断走出去。一千多年后,从这里走出去的客家后裔不断回到这里。从走出到寻回,客家人在跨越了千年,跨越了千山万水,画下一个圆。
《您贵姓》大型姓氏文化报道下周继续刊发,敬请关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朝军通讯员李广)日前,记者从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获悉,该院创伤科成功为一名8岁女童施行植皮手术。据了解,8岁女童琪琪家住玉林市博白县,某天在上学路上不慎遭遇车祸,导致右小腿皮肤大...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