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梁丰:博白巷子里执著的本土文化人

玉林日报 2015-01-21 02:59 大字

“热衷于新闻和文学写作,真实记录农村的变化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培养文学后辈是我的责任!”现年79岁的梁丰老人,谈起文化仍然有着年轻人一样的激情。

梁丰是博白县博白镇饮马江人,他培养出来的本土文学后辈们都这样评价他: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个不辞劳苦的工作狂,一个执著于实现中国梦的博白文艺界精英!

儿时种下文艺的种子

1935年5月4日,梁丰出生在当时的广西桂林市良丰镇。梁丰的父亲梁存真是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现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的教务长,母亲是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受家庭氛围熏陶很浓厚,梁丰自幼就喜读诗书词。7岁那年,母亲带着梁丰北上投奔已转去湖北工作的父亲,途中偶遇上海进步戏团招群众小演员,导演相中了当时的小梁丰,就这样梁丰出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戏”。虽然当时剧中仅有一句歌词、一个动作、一句台词,但文艺种子正在梁丰心里默默萌芽。到湖北之后,梁丰住所的附近都是些湖北剧团的大导演、大编剧等,每天看剧团演员演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和一种习惯,热爱文艺的他在一旁跟着演员们学习模仿演戏、打腰鼓、扭秧歌。

1948年,在外漂泊了6年的小梁丰终于跟父母踏上了回乡之路。多年在外的“见识”让梁丰的文艺细胞增长了不少,胆子也大了许多,不认生不怕事。

逆境中对文学的爱好丝毫不减

回到家乡之后的梁丰转学进入博白中学念初中和高一。爱好文艺的他在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中开始崭露头角,1952年,还在念高一的梁丰被当时的博白县委“钦点”为下乡工作队兼宣传队成员之一,到农村刷大标语、画漫画、演小品,向农民解读土改政策。

1960年,梁丰成为博白县文联的一名普通干部,同年下放到该县三滩学田大队任生产队副队长,在与农民摸爬滚打的日子里,不辨菽麦的梁丰熟练地学会了犁田、播种、收割等农耕,他与农民的感情也日渐增长。

这段生活经历为梁丰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很多文学素材,像小说《老李叔》、《山村知春》,戏剧《队长不在家》就是以当时的背景创作的,并刊发在全国各级报刊上,梁丰在全县“名噪一时”。不曾想从各大城市汇来的较大笔稿费竟给梁丰带来了麻烦,再加上受其父亲身份的影响,这些稿费被冠以所谓的“特别活动经费”而遭审查,为此,梁丰的作品也被各大刊物“封杀”。惨遭“封杀”后的梁丰把作品署以不同的笔名发给熟识的编辑刊发。

20多年来,梁丰曾经被“批斗”、被“关过”、被“下放”。但是,面对种种不公平的待遇,生性乐观的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反倒觉得苦中作乐。生性好书的他还在县新华书店工作期间阅读了很多中外著名书籍,文学视野因此更加开阔了。

心系文学培养后辈

1987年,梁丰得到了县组织的正式任命提拔,任命为博白县文联主席。在职期间,梁丰呕心沥血,决心要让博白的文坛重焕生机。

1987年冬,在全部博白文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由广西作协举办的广西青年作者培训班最终定在博白开班,博白县文联组织的40多名文学青年参加本期笔会。这次笔会之后,博白的文学青年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次年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的有45人次,市级报刊上发表的有77人次,其中有9人的小说、散文刊在《广西文学》上。

1996年,梁丰从博白县政协教文卫体、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的位子上退休,原本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但他却怎么也闲不下来,热爱文学的他一直心系着文联,如今过了古稀之年的他还志愿担当本地文艺作品刊登权威刊物《南流》的编辑工作。

看到梁丰经常伏案灯下,戴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修改后辈的文章。他家人经常开玩笑地说:“他呀,是个大忙人,退休了比上班还忙。”

梁丰说,自己见证着《南流》的一步步成长,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一样,从出生到成长到成熟,他一直坚持着,不仅是因为热爱文学,更希望培养更多的后辈,让博白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能够继续开出文艺之花。

新闻推荐

罗殿龙到博白开展新春慰问活动

...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