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忆王力先生读书往事

广西日报 2014-04-24 11:05 大字

■史海钩沉

黄 健

广西政协今年建立文史馆并设立永久性大型综合性展览——广西政协发展历程展。作为总审稿人,我对每一部分的重要人物都进行了深入了解。其中,对中国语言学大师王力印象尤其深刻。

2004年,我赴北京大学燕南园,采访王力先生的儿子——王缉志教授和王缉思教授,获得不少王力先生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感悟良多。

1900年8月1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王力在广西博白县岐山坡降生。距博白县城一公里的这个小村落,人多田少,多为清寒人家。

五六岁时,父亲就教王力读书认字。祖父写得一笔好字,死后留下一本手抄唐诗,这本唐诗成为王力的习字字帖,他由此对古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勤奋的王力,学习起来总是全神贯注,废寝忘食。有一年端午节,母亲给王力端来几个小凉粽和小半碗蜜糖,摆在书桌砚台旁。全神贯注看书的王力,竟将粽子蘸到了砚台里……

17岁时,王力开始挑起养家的重担,在家中办起私塾。不久,应一个叫李荫田的乡绅之邀,到大车坪当家塾教师。后来,博白县大平坡李氏家族办起一所“开国学校”。王力在学校一面教书,一面坚持自学。看王力如此用功求上进,爱才的校长李慎西送给王力100元小洋做路费,帮助他去上海考大学。

在上海国民大学读满一年,遇上清华国学研究院到上海招生,王力跃跃欲试。金色秋天,王力如愿来到北京。三年间,他从一个高小毕业生,一跃成为研究生。

1927年,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决定自费到巴黎留学。在巴黎读书的头两年,费用全由父亲供给,每月寄100盾荷币。两年后,父亲欠债,不能再按时如数给儿子寄钱了。在老师的建议下,王力动手翻译法国文学名著。叶圣陶收到王力的第一部译著时,给王力去信说:“信达二字,钧不敢言,雅之一字,实无遗憾。”依靠自己留法期间翻译的20多种法国文学名著稿费,王力完成了学业。

抗战期间,王力在桂林完成了《中国现代语法》初稿。在闻一多建议下,王力将《中国现代语法》讲义整理成两部专著,一部是《中国语法理论》,一部是《中国现代语法》,之后又写了《中国语法纲要》。这三部语法著作,脱离了当时汉语语法硬套西语语法的窠臼,在我国语法史上揭开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王力从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1954年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成为文字改革的主将。

1985年,85岁的王力将全部精力投入编写《古代汉语字典》。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写两三千字。

1986年5月3日,王力与世长辞。

香港著名作家梁羽生曾如此回忆王力先生:“曾来香港讲学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1949年前曾任广州岭南大学文学院长。当时我在岭大读书,没有上过他的课,不过因为性喜文学,也常到他的家中向他请教。他有一门‘绝技\’,和新来的学生谈了几分钟,往往就能一口说出那个学生是哪个地方的人,可知其对语言学的造诣之深。”

王力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一代学术大师。他学贯古今,汇通中外,在继承我国两千多年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科学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王力是第一个以西方诗律学为参照系,用技术定量分析手段总结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语言学家,他为中国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提供了宽泛的基本范式。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历了“五·四”运动洗礼,科学与民主的种子开始在古老而多难的华夏大地生根、发芽。那是一个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期。其时,一批富于爱国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厚壤之中的青年学人在接受时代洗礼后,开始了全新的求索。远渡重洋,含辛茹苦,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学成之后,他们又几乎无一例外地返回当时正积贫积弱的祖国,用从西方取回的“真经”,精心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科学殿堂。他们的探索历程、人格精神、学术成就,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我伫立于北京大学燕南园,这里是王力先生曾经居住过的院子。沉思之间,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少年,凭借十载刻苦自学,终于走出山村,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纪学人。王力先生走过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类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尊自重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王力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新闻推荐

博白:蔬菜基地富农民

本报记者邓萍本报通讯员朱晓波今年,博白县全力推进发展名优蔬菜种植,打造“菜篮子”工程。目前,全县共建5个上规模的常年蔬菜种植基地。当地农民在蔬菜基地的引导下,种植辣椒、玉米、萝卜、茄子等多...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