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博白老虎头水库区的那卜镇双竹村白云脚小学,因为外面没有人愿意到边远库区任教,两位老师就一直坚守着 一所学校两老师 心底无私守清贫

玉林日报 2012-12-13 04:11 大字

坐落在博白老虎头水库区的那卜镇双竹村白云脚小学,自1970年创办以来就一直保持有两位老师。现在两位坚守在该校的老师,是周维明和张洪瑞。

周维明:37年坚守,只想此生做事对得起父老乡亲

一个大男人,在偏僻的小山村当个小学老师,在常人看来,没出息。但周维明说,他的工作很充实很快乐,因为他的理想就是为家乡做些好事,做一个有担当、有职业情操的人。

1956年出生的周维明,中学毕业后回乡,因为表现好,1976年被推荐到白云脚小学当代课老师。那时,白云脚小学因为地处边远的山区水库区,没人愿意进来,老师只能从库区几个自然村屯的群众中挑选。

白云脚小学成立于1970年,学校成立至今一直采用复式教学。周维明到校时,学校有30多个学生,分四个年级,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两个老师包班教学。

有人说,激情是一种天性,是生命力的象征,有了激情,才有了灵感的火花,才有了鲜明的个性,才有了人际关系中的强烈感染力,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魅力和方法。从走进白云脚小学当老师开始,周维明老师就把教育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他一边学习进修,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边结合山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创新复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他而言,对教育事业就是要全身心热爱,要办满意的教育,让群众满意,让学生受益。

现在的白云脚小学,学生主要来自库区的六个自然村屯,现在有60多个学生,有学前班和一至四年级。对家长们来说,送孩子给周老师教就是放心,因为孩子在学校学习认真成绩好,回家听话,讲礼貌、讲道德。有些村民在城里买有房子了,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书,就是冲着这里良好的学风和优美的学校环境。

奉献使心灵富有,创造让人生美丽。37年来,周维明满怀热望辛勤地耕耘这片希望的沃土,用自己的才情和抱负谱写高亢激昂的奉献之歌。

张洪瑞:选择清贫,就是想实实在在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

1962年出生的张洪瑞,高中毕业后,曾在当时的乡镇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张洪瑞的家就在学校附近,平时回家他很喜欢到学校玩,跟周维明成了朋友。在接触中,他被周维明的行为感动了。1996年,白云脚小学里另一名老师当兵去了,学校缺少一名老师。周维明把这事跟张洪瑞一说,张洪瑞二话没说,辞掉乡镇企业办的工作,回到白云脚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张洪瑞坦言,原来他在企业工作是很轻松的。转行当了老师,刚开始时压力很大,后来在周维明的帮助下,渐渐地掌握了教复式班的教学方法,也喜欢上了教书生活。

代课老师的待遇很低。张洪瑞从1996年当代课老师到2007年,每个月工资只有200元左右。张洪瑞说,转为公办老师之前,10年多时间他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回家补贴家用,都是用来学习、出差、购买学习用品。对此,家里人自然会埋怨:“到外面打工还能帮补点家用,为什么一定要在学校教书?”有群众还开玩笑地对张老师说:“每个月只领200块钱,叫我去教室坐,我都不干。”

然而,张洪瑞选择了清贫,坚守了16年。因为,他就想老老实实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实事。

共同的期盼:学校能坚持办下去,培养更多会做人做事的好学生

1991年,周维明转为公办老师;张洪瑞也已于2007年转为公办老师。

采访中,两位老师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他们能多年坚守在山村学校教书,是因为有领导的关爱和家长的信任,从来没有一个家长责怪过老师,只要老师提出要做什么,家长都会全力以赴支持,认真配合做好工作。就说前两年选址建设新校园吧,家长知道以后,主动来帮忙。现在学校里的新课桌椅、办公桌和窗帘,都是家长捐助的。

尽管学校的交通不方便,尽管在山村教学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相信,不管有多么的困难,只要信念仍在,爱仍在,学校一定会好好办下去。

新闻推荐

凤山又一批村屯公路硬化建设

本报博白讯为早日实现“路通财通百事通,强镇富民新跨越”目标,博白县凤山镇党委政府今年采取“财政拨一点,村民出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的办法,集资投资1400多万元,建设硬化凤...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