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选择 ——记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苏萍教授
作为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医务工作者,她默默地奉献着,忘我地工作着,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扎根一线,立足岗位,愿做一滴鲜血、铺路的沙石、红花的绿叶……她就是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儿科主任医师,同时还兼任广西医科大学儿科教授、广西围产医学会常委、玉林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玉林市产科急救中心专家苏萍。
挑战疑难,带领团队屡创儿科医学奇迹
见到苏萍的时候,她正在新生儿科病房门口与病儿家属沟通。“一上班,大查房还没结束,就来了双胞胎早产儿,抢救到现在总算病情稳定下来。”
在苏萍办公室的电脑上,保存着大量的照片和病历资料,记录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治疗的过程。其中有一组照片好像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我们带着疑问求证。“是同一个人。”苏萍主任回答。这是一个她治疗过的孩子,当年,孩子刚出生就因脑出血入院,几次病危通知,让妈妈几乎放弃抢救,在抢救了7个昼夜之后,好不容易将他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恢复期及早进行康复治疗,现在他已读大学。他家人一直称她为救命恩人,其实,她这只是尽了一个医师的责任。
早在1991年,苏萍从上海进修回来,发现很多小儿因神经系统疾病引起脑瘫、癫痫、智力障碍、学习困难等后遗症,使孩子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生活质量下降,许多家庭因此四处求医,因病致贫。她主动选择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率先在玉林开展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康复治疗。特别在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小儿的早期干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苏萍有牢固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能熟练地进行各项重症患儿抢救操作技术,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带教查房,经常进行业务讲课,积极参加和指导全市危重患儿的救治,组织和参加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她组织、指导科室引进并开展了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危重新生儿有创血压监测;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脑功能监护在新生儿脑损伤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机械通气许多并发症;开展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工作,提高了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最低出生体重儿720克;全静脉营养技术、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与护理,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破伤风治疗、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重新开放、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达到区内先进水平。
务实创新,精心钻研当好学科带头人
随着工作的需要,2005年医院把苏萍调到新生儿科,任新生儿科副主任,主要负责神经康复及儿童保健。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小儿神经专业,抛开轻车熟路的临床诊治,重新开始新的岗位。
为了做好工作,苏萍一头扎进科室,从一线医生做起,跟一线医生一起三班倒,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下班回家,书就成了好朋友。经过努力,她不但成为新生儿科专家,还带动科室医务人员主动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好风气。苏萍说:“我们所从事的是治病救人的工作,患儿对我们是生命所系,性命相托,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整个科室的技术,为患儿解除痛苦。”
由于工作卓有成效,苏萍于2006年5月被医院提拔为新生儿科主任,全面负责新生儿急救、重症监护、新生儿病房、儿童保健和小儿神经康复工作。
责任愈来愈重,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搞好工作,她除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外,虚心向内行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了新生儿科的业务。在广西率先实行新生儿院前急救→重症监护(NICU)→普通病区→出院后定期随访→脑瘫早期干预→儿童神经康复一体化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目标责任制度,与同事们齐心协力、求真务实,不断吸取先进的医疗经验,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水平,临床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业务收入以每年20%速度增长,超额完成医院各项工作指标。
多年来,苏萍带领新生儿科全体员工发扬“勤奋、诚实、进取”的优良医风,秉承“仁爱、敬业、责任、奉献”的院训,以“尽我所能减轻患儿的痛苦,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为己任,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以质量取胜,服务领先,使新生儿科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新生儿科人才辈出,已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6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0人,科室成为集医疗、科研、急救、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新生儿专科。该科不管是学科建设方面,还是技术力量方面,都挤进广西先进行列,成为玉林市及桂东南区域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广西小儿脑瘫康复与残疾预防专业委员会成员,玉林市残疾儿童鉴定单位,民政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定点科室,玉林市卫生局重点学科,服务范围辐射至整个桂东南及毗邻广东、海南、湖南等地区。
敬业爱岗,默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
1985年7月,苏萍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原广西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分配到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原玉林地区人民医院)儿科工作。1991年取得儿科主治医师任职资格,1997年取得儿科副主任医师任职资格。2010年取得儿科主任医师任职资格。
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到苏萍,大家都夸她工作能力强,能够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确定自己专业工作和研究方向。
儿科是一个多专业的学科,每个人在这学科中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苏萍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后,根据科室发展和安排,专业方向以小儿重症监护、儿童神经及行为问题为主,工作中能独当一面,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医疗问题,参加并指导下级医师进行危重病人的抢救,长时间的医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将危重儿童抢救成功率从75%增加到91%。
为了掌握国内外本专业疾病诊疗新进展、新技术、新知识,学习先进经验,苏萍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班及学术活动。近年来,先后参加暨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早产儿疾病基础与临床新进展学习班”、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全区新生儿新技术学习班”、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国新生儿机械通气与呼吸治疗技术培训班”、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早产儿管理学习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早产儿救治与管理”学习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小儿脑瘫康复与儿科新进展”学习班、清华大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培训学习计划”等,通过学习与学术交流,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进展,虚心向兄弟单位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在科研与学习方面,苏萍带头钻研,开展和主持多项科研、学术活动。承担市级科研课题四项,参与国内多中心研究二项,其中主持的《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智能障碍的早期干预》获1999年玉林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学习困难儿童教育干预效果观察》获2007年玉林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高频振荡通气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研究》获2011年玉林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与者的课题《添加托吡酯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获2003年玉林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博得了广泛的赞誉,科技的创新,也推动了科室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她积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使广大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苏萍从2007年起多次承担广西自治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Ⅰ类学分),即2007年“儿科新进展新技术培训班”;2008年“新生儿重症新进展学习班”;2009年“围产医学急症与热点学习班”,2012年“新生儿危急症治疗与对策”,共有医务人员512人参加培训学习。同时邀请国内著名儿科专家10多次到玉林市讲课,为提高广西特别是玉林市及周边地区医务人员对儿科及围产期疾病的诊疗水平,提高医务人员日常工作应用知识的能力作出了贡献,也带动了整个区域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得到同行的赞扬。
身为儿科教研室主任、广西医科大学兼职教授,苏萍注意从以下环节狠抓质量:一是病历书写质量。二是强化、拓展医学理论。三是注重实践,保证质量。在临床带教中,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互动方式,通过讲解、示范诱导学生多思考、多操作、多体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提高人才素质的条件。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她注意将人文教育引入带教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加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树立以医学知识回报社会的理念。确保了实习质量,得到学生、学校好评。她被评为2008~2009年、2007~2008年、2002~2003年、2001~2002年、2000~2001年“广西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与此同时,苏萍在指导、培养进修医师工作中也认真负责,结合基层医师的特点,从理论和临床操作中循循诱导、严格把关,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进修回到当地,他们许多人都成了医院的业务骨干。2006年,她到市一医院定点卫生院博白县英桥卫生院扶贫支援工作期间,针对基层医院常见病、多发病特点,不断开展理论知识讲座、临床查房,传授新的诊疗常规,巩固急症病人的抢救技术,经过反复学习强化,使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病人的抢救治疗及管理逐渐规范化、科学化。
从医多年,苏萍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由于本人医德好、医术高,爱岗敬业,以病人为中心,挽救了不少危重患儿的生命,得到了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多次收到表扬信和锦旗。
无怨无悔,用行动诠释对事业深情的爱
不管是刮风下雨、严冬酷暑或三更半夜,只要有科室有急事,有危急重症婴儿的救治需要,苏萍随叫随到,常常通宵达旦抢救新生儿,还留守病房严密监测处理。她说:“作为医生,我要求自己竭尽全力保证每一个需要救治的婴儿都能获得最佳的疗效。”
苏萍说,实习的时候,因为喜欢小孩,特别延长了儿科实习时间,分配时被领导看上,让她干儿科。真正进入这个领域才知道要干好儿科真的不容易有几次机会她可以离开,但至今她仍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至今,苏萍从事医疗行业已经20多年了,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一次聊天,苏萍问儿子:“你觉得有个当医生的妈妈好不好?”儿子毫不犹豫地说:“不好,星期天你要上班,不陪我玩;晚上你要看书,不准我打扰你,放假不能带我出去旅游,只能跟着别人的妈妈去。你不是好妈妈。”苏萍的老公也接趁机发牢骚说:“不但家务我包了,而且常常煮好饭全家人左等右等,菜都冷了还不见人回来。”听着孩子童真的话语和老公的抱怨,苏萍无言以对,心中充满内疚。
记得孩子两三岁时,苏萍要上夜班,在家门口,孩子抱着她的腿不放,哭着说:“妈妈不要走。”当她用力掰开儿子的手离开时,一路上心里都很难受。有一次,孩子连续高烧不退,脸蛋烧得通红,口唇裂开出血。可上班时间到了,她只好狠下心,扭头就走开,半夜值班室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婆婆抱着孩子进来,说孩子一直迷迷糊糊地喊“妈妈、妈妈”。她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自责的眼泪夺眶而出。
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她到上海学习,父亲突然病重,母亲让人不要告诉她,怕耽误学习,待她辗转回到家,父亲已见不到唯一的女儿,至今想起,她仍觉得愧对父母。她说,如果不当医生,她会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会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人,会留更多的时间给自己……可是,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只能舍去一些常人的需求。当然,她也有欣慰的时候,走在街上,常常遇到不熟悉的家长拉着小孩跟她打招呼说:“苏医生,这是您当年救过的孩子。”看着家长满脸的笑容,看着美满幸福的一家人,瞬间,真有一种自豪感,觉得这就是当医生的最大成就。
苏萍深有感触地说,急诊科三班倒的工作性质完全颠覆了正常的作息时间,特别是在隆冬夜晚,好不容易等儿子入睡,正想打个盹,上班的闹钟又响了,只好揉一下干涩的眼睛,披上衣服,冒着风雨出门。夜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感觉特别难熬的事情,困倦、头晕会时常袭击生物钟颠倒的人,但医生这个职业不允许她们出现任何差错。工作之辛苦,精神之疲惫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可每当看到患儿病情好转,特别是看到经过她们抢救的患儿转危为安时,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工作时,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大,由于是无陪护病房,孩子的一切护理和治疗都是医务人员负责,工作责任重、工作压力大,忙碌而紧张。有时下班回到家后还不停地想,觉得好像漏了什么事情没做,仿佛监护仪和呼吸机的报警声、孩子此起彼伏的哭闹声依旧在耳旁不停地回响;精神之高度紧张,是非业内人员体会不到的。可每当看到孩子粉红色的脸蛋,看到孩子健康地出院,家长开心的笑脸,苏萍就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厚德重生,至亲至善”苏萍说她谨记医院的院训,她们的职责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做医生多年,尽管酸多甜少,但当她用行动充分诠释了对生命的敬畏,对患儿的尊重,对母亲的安慰,换来了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尊敬和感谢时,她的付出还是值得的。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