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林国光:一名村医的苦乐人生 □本报记者邹江

玉林日报 2012-11-23 04:13 大字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天都在最基层为群众服务,媒体的聚光灯却很少照到他们。他们曾经有一个雅号“赤脚医生”,现在人们叫他们“村医”。近日记者走进博白县东平镇塘龙村老村医林国光的诊所,试图通过他了解这个群体现在的所思所想所为。

■■小诊所的“大方便”

林国光的诊所位于博白到北海的公路边,以公路为轴,塘龙村在公路边形成了一个小圩镇。与周边光鲜的美发店、酒店相比,这个诊所多少有点“落寞”:被岁月“熏”黑的墙、房子里昏黄的灯光。然而在村民眼中,这样的村诊所与过去相比已经很不错了,“原来的村卫生所又小又黑又偏僻,环境条件非常差,村民就医十分不便!”村民林家信说。2007年林国光倾其所有将卫生所迁建到村中心地域,在新的卫生室里,有诊疗间、配药间、消毒注射室、医生值班室,新添置了中西药架、药柜,现在村民看病相对比较舒适和方便了。

深秋的黄昏,路人渐少,而这个小小的卫生室却正是热闹的时候,几个村民来此号脉、抓药,60多岁的林国光顾不上吃饭,有条不紊地做着每项工作。“现在天气变化大了,老年人容易犯病,所以这段时间特别忙!”记者发现诊室的门口用非常醒目的大字写着其手机号。这个号码是乡亲们的“生命热线”,就在和记者谈话时,他的手机响了。原来一个行动不便的病人家属约他第二天到家中帮助诊治。

“上门诊病是我们这些村医的家常便饭,年轻时,不管到哪给人看病,都是靠走着去。后来有了摩托车,方便了一些,然而如果天黑到偏僻山村出诊就要特别小心,一次我把车开到水沟中去,弄了半天才把车搞出,还好没有耽误病人看病!”

记者问林国光一年有多少休息时间,他沉思了一下说:“诊室除了春节暂时关门一天,其余日子天天开门。即使是大年初一,如果病人有需要,我也是随叫随到!”

■■小村医的“大仁心”

林国光向记者回忆起过往岁月,20世纪70年代,他参加博白县赤脚医生学习班,走上了乡村医生的工作岗位。当年的塘龙村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极差,群众有病难得到有效的治疗,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对付。学习归来后,他就挑起全村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的重担。这一干就是40年。他也从一个小伙子变成白发老人了。

这时,一位中年人扶着一位走路颤巍巍的老人进来。林国光赶忙起身,搀着老人坐到诊椅上,仔细地测量血压、听诊心脏,详细地了解他上次吃中药方的情况。接着他刷刷地在诊纸上开了一单中药,并亲自抓方。末了还嘱咐老人的儿子:“现在情况好像好了一点,我给他选了几味药,记得按时给他吃。”

林国光告诉记者,中医对农村病人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一个是有一定疗效,一个是医药费相对比较少,贫困的农村家庭可以接受。所以数十年来,林国光把自己医学的深造放在中医上,目的就是尽可能帮助病人省钱。

林国光对医学的追求让人看到一名医生的仁心,而眼前的一幕更让记者感动。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小孩来看病,林国光还没开口,老人就连连道歉:“对不起了,林医生,这次的药费还得赊着,过几天小孩在广东打工的爸爸寄钱回家,我再把以前的欠数一起还上!”

据村民黄佳友介绍,把病人当亲人是林国光的一贯作风,一些人上门求医错过吃饭时间的,他会留下病人吃饭;没钱治病的,他把账记下或干脆分文不收。

■■小百姓的“大心愿”

诊所中有一台老旧的电视机,林国光这几天最关心的就是与十八大相关的电视新闻,“十八大报告中的民生部分关于‘病有所医\’的表述让我很振奋,近几年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我相信今后农民治病难的问题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林国光说,自己作为一名农村的普通百姓,最大心愿就是农村卫生医疗的基层网络、条件能尽快完善起来,“基层卫生基础设施还有着非常大的改善空间,还有农村卫生防疫、保健知识的普及还比较薄弱,乡村医师及后备人才的培训也要加强!”

像林国光一样,在玉林还有成百上千位这样的村医。他们虽然没有大医院大专家的水平高、名气大只是一般人眼中的小医生,然而正是众多的小医生,成了广大城乡基层群众身边叫得应、呼得来的“林医生”。

新闻推荐

覃仕平捐160万元 助建玉李村大桥

博白县旺茂镇大寿村通往玉李村村屯小桥多年失修,部分桥墩倾斜、桥面破裂,变成了危桥。进村车辆无法通行,造成附近上万名村民绕道入村,行车不便,严重地制约了玉李村经济的快速...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