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股份田制种,小种子“种”出大世界

玉林日报 2012-09-01 04:53 大字

8月的天气,骄阳似火。记者来到博白县龙潭镇,这个全国闻名的南繁制种基地的田野里已经是一片青绿色。插田1个月后,秧苗已有成人的小腿那么高。一位皮肤黝黑、40多岁农民打扮的男子在田埂中逡巡,不时有农民会把他叫停问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他叫李武海,是在龙潭镇承包了3500亩制种田的博白最大的“制种大王”,与他交流的农民多数是承包其土地的“股东”。从普通制种户到创造出一种类似股份制的分红式制种新模式的制种大户,李武海24年的制种之路越走越精彩,最近他还获得了全区“科学发展钱粮双增标兵农户”的殊荣。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0世纪60年代,李武海出生在龙潭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有兄妹5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李武海从小就是个懂事勤奋的孩子。正当他准备参加中考时,哥哥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让原本就清贫的家庭,一下陷入艰难的困境。看着愁眉不展的父母和哥哥,李武海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中考,回来帮着父母种田,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哥哥和三个妹妹。从此,他就和农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龙潭镇拥有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从1988年开始,很多种子企业到该镇发动农户生产杂交水稻种子,每上交1公斤杂交水稻种子,种子公司兑换5公斤稻谷给农民。不甘贫穷的李武海认为这是一个致富的好门道,果断地将家里的6亩责任田都投入到种植杂交水稻中去。李武海深知,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杂交水稻种子的收成,关系到全家人的温饱问题。因此,他一刻都不敢放松、大意,起早贪黑、事无巨细地精心管理,虚心地向种子公司技术人员学习水稻制种的技术。一年下来,家里6亩责任田获得了大丰收,收益比种植水稻翻了3倍。

初尝胜果,让李武海在生产杂交水稻种子的路上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他暗下决心要扩大规模,承包土地制种,加快致富的步伐。1994年,李武海连片承包了村里的500亩水田用来制种,当年就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0多万元。

然而,这第一桶金带来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1995年,各大种子公司由于受上年种子市场火爆的影响,开始盲目扩大制种面积,导致种子供大于求,种子价格直线下跌,当年李武海一下子就亏了30多万元,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

但是,挫折并没有让李武海退缩,他坚信水稻制种前景广阔。1996年,是李武海“休养生息”的一年,他一边做着小生意来还债,一边对制种技术进行系统学习,还一边自己琢磨市场的需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一年的学习,1997年,李武海再次开始了他的制种事业。制种最关键的技术是配对公花和母花的花期,由于能准确地预测花期,李武海被大家公认为“花神”,加上对市场需求的深刻认知,他的制种业又开始盈利了。到2012年,李武海承包水田制种面积已达到3500亩,原本贫困的家庭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制种技术出众的李武海看到本地闲置农田多,逐渐有了做大的想法。然而好汉要有众人帮才行,这个憨厚的汉子于是创造出了股份制种田的形式,带领群众一起制种,一起致富。

1998年,李武海开始培养农民制种骨干,以股份制形式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分片包干给每个制种骨干制种,包干农民投入劳力有工资,盈利时按股份分红,而投资和亏损却由李武海个人承担。刚开始时,大家对股份制都甚感陌生,并没有多少人对此感兴趣,只有两三个人跟着李武海干。慢慢地,村民们看到参加股份制制种的人赚到了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李武海制种的团队里。如今该团队已有制种骨干50多人,他是这些股份田的“总教头”,他的制种骨干都喜欢尊称他为“师傅”。博白一位种子公司负责人说:“参加种田的农民,不仅可以‘参股\’分红,还可以投劳再得到一份收入。这‘股份田\’是越种越甜。”

龙潭镇东岸村的邱亮,原本在路边开一家摩托车维修店维持生活,2006开始跟着李武海干制种。邱亮回忆说,他跟李武海一起搞制种的前三年,由于技术不好,收成很差。而李武海不断地鼓励他,免费给他提供种子、肥料、技术,看到他生活困难,还每年给他1万多元的生活费。在李武海的帮助和支持下,邱亮的制种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今年他家建起了新楼房,还购买了一辆10多万元的小汽车。

李武海的制种骨干都说,李武海是一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跟着他做制种零风险,就算亏了,他自己出钱垫上,也绝不损害大伙的利益。大家对他很有信心。今年10月,李武海为犒劳大家一年的辛苦,准备自掏腰包带他的制种团队出去旅行,“我们这个农民旅游团今年要到北京,以后还要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旅游!”

新闻推荐

台湾专家学者到博白考察客家民俗

...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