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补楼顶”,“补出”他们的生活
玉林市江滨路的树阴下,在一个用于支撑电线的铁架子下方,正倚靠着几个中年人,他们正聚到一起聊天。近日,记者仔细打量那个地方发现,有个更年老的人甚至钻了进去,在稀稀疏疏的铁框“枝条”上坐着,偶尔玩弄手中的手机。他就是这“专业补楼顶”群体中的其中一员,博白县亚山镇人,姓苏,人们直称他为苏师傅。
“我做这个行业已经有十几年了。
1999年,苏师傅走进了这个行业,开始了他的“专补楼顶”生涯,一做就是十几年,直到现在仍然在继续。小学毕业的他,话并不多,还不怎么懂讲普通话。他告诉我们,他们主要是在家种田,农闲的时候就出来做这份工,所赚的钱也是仅够维持家里的生活,一般来说一个月也就挣一两千元,多的时候可以挣到三四千元。朴实的苏师傅面对记者有点不好意思。他们等生意的地点都不是固定的,每天早上7时就会集中到一个地点,开始一天的工作,到吃饭的时候就找个便宜一点的饭馆或粉店随便吃点东西,晚上找个便宜的旅馆住下,一般他们只住一二十元一晚的小旅馆。“别的旅馆太贵了,我们天天这样住不起啊!”他们一般出来几天,家里有农活了又要赶回去,就这样来回奔波维持家里生计。“他的儿子考上大学了。”旁边的人说,中年汉子腼腆地笑了,满脸自豪。他和苏师傅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也姓苏,他就是靠出来帮人修补楼顶将儿子供上大学。在农村,能养出一个大学生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但他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儿子大学的学费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笔开支靠他种田及走村串巷为人补楼顶来赚取。
“我们的足迹遍布全广西。
据他们说,现在在玉林,像他们从事这种职业的在博白县有十几人,他们到处走,到处看,哪里有活做就到哪里。他们大多来自博白县的同一个小村落。一年时间里,他们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他们会骑着摩托车到处找生意。每辆摩托车车头前装上写着“专补楼顶”四个大字的长方形铁板,车的后座则运载着一个铁皮或木板做成的箱子,里面有个铁锅装着补漏的材料及其他杂七杂八的工具,就是凭着这些“家当”,他们走南闯北,到过南宁、钦州、梧州、贵港、防城港、北海等城市。有些地方跑的还不是一两次,跑多了对当地也就非常熟悉。当记者谈到钦州市时,他们还非常准确地说出某个建筑在哪个地点。
如此奔波,他们的目的是维持家里的生计,让家人过得好一点。
“我们的料都是好料,能保证一二十年不裂。”
“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们能补好。”苏师傅无奈地说,他指着车里面那一锅补漏的材料说:“这些材料都是专业的补漏材料,我们买回来还要再加一些别的原料,混起来做出的材料补漏可以保证一二十年不漏水。”他们用来补漏的原材料都是从博白县买的,补楼顶的材料1公斤一般都要40元。每当帮人补楼顶的时候,去到那里就找两块石头架起装材料的铁锅,将材料烧融化,然后再将融化了的材料倒进缝里面,干了就行了。
“我们这个材料黏性很好,不会变硬,如果变硬的话就容易裂;很多人以为它是沥青,其实不是的,这是专业的补漏材料。”补一次楼顶,一般都能持续十几年。平时,顾客都是电话联系他们,有的亲自找上门来。
“现在生意不是很好,一天能挣几十元就不错了,有时候三五天都没活做。”开春后几个月或者是下雨的时候,他们的生意是最好的。1988年就有人开始做这一行了,那时候还是坐单车的。2003年到2007年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也是做这行最多人的时候,后来生意不好了渐渐少人做了。
“面包车就是我们流动的家。”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专业楼房补漏人坐的是挂着皖S车牌的面包车,过去问才发现他们都是来自安徽省亳州的,刚来不久,都是同属于一家公司。他们公司的补漏面包车遍布全国各地,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他们的材料都是公司统一发过来的,人也是经过统一培训后上岗。
他们的每辆面包车都是经过改装的,后面的坐椅全部拆掉,代替的是一张床垫,平时他们就睡在车里,如果天气热就在路边打地铺。我们去的时候,刚好碰见有一个员工在江里钓了几尾鱼回来,有两个手指大,这就是他们晚餐的荤菜了。煮饭的时候就在路边捡拾两块砖头架起锅,这就是他们简单的厨房了。洗后的衣服晾晒在路边的树上,如果天气不好的话就晾在车里。“有的是夫妻一起过来,有的是自己过来,孩子都放在家里上学。”其中的一个人向我们介绍。
一辆车就是他们的家了,衣食住都在里面,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去了很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带着这一手艺,“补出”了自己的生活。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