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身与心聚起鱼水情
编者按
7月12日,《广西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长篇通讯《沉下身与心聚起鱼水情》,深入报道了玉林市在全区首创开展的万名党员作承诺、万名干部进农家、万名群众大评议“三个万”主题实践活动,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读者垂注。
水不在深,有“鱼”则名。玉林市容县浪水乡泗河村五队农民谢定文最近心情很舒畅,他家改造废弃的竹麻池养鱼有了几百公斤的好收成。该村现有的57个鱼塘,其中55个是利用废弃小土纸厂的竹麻池改造而成的。这些味鲜肉嫩的生态环保鱼使该村走上了一条生态发展特色产业的致富之路。
可喜的变化是从吴益君驻村后开始的。他是玉林市委组织部的一名组工干部,积极响应该市开展的“三个万”主题实践活动,今年到泗河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千方百计帮助村民寻找脱贫致富新路子,发动大家利用山泉水和原来小纸厂留下的水池养环保鱼,预计可帮助每户养殖户年增收3000元至5000 元。
这是玉林市“三个万”主题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在全区大规模干部下基层察民情接“地气”的活动大潮中,玉林市在全区首创开展万名党员作承诺、万名干部进农家、万名群众大评议“三个万”主题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身段沉下去了,执政为民的真心显出来了,与老百姓的鱼水真情聚起来了,着力破解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向引导、实践方式、驱动机制问题,成为全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模式。“玉林的做法很好,这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创新。面对面地服务,听民意、解民忧、促和谐,必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等领导多次对“三个万”主题实践活动作出重要批示,认为做法和经验对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晒承诺”“赛践诺”
——“支票”实实在在温暖民心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党员干部如何取信于民,赢得民心?玉林市2010年8月创造性地启动“万名党员作承诺”活动引发强烈反响。从党员干部到党员经营户,从党组织到工青妇组织,纷纷以不同形式进行“晒承诺”、“赛践诺”。
“企业有困难找党委!”这是容县黎村镇党委对企业的承诺。当地有家烟花爆竹企业因经营不善、安全生产不合要求面临关闭,镇党委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从落实企业用地到获得国家安全生产许可投产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年11月,容县吉泰花炮厂正式投产,并被定为全区同行业安全生产标杆企业。
承诺,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彰显党员先进性的一种体现。为确保承诺不沦为“空头支票”,玉林市出台“践诺工作十项制度”。
“承诺不是说在嘴上,而是有严格的考核指数。”兴业县城隍镇党委推出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评星”活动,莲塘村党员覃德璠选择了“扶贫帮困岗”这个岗位,并公开承诺将大西瓜种植技术免费传授给当地村民。在他的热心帮助下,目前该村80多户农民种植的1000多亩大西瓜丰收在望。村民覃宗勇还种出了43.5公斤重的大西瓜,获得了“广西西瓜王”的称号。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句承诺就是一个行动。该市开展“万名党员作承诺”活动以来,累计1万多个党组织、19.53万名党员,3595个工会组织、5253个共青团组织、4009个妇联组织实行了“阳光定诺、承诺、践诺”,建立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952 支,为民办实事好事4.1万多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项目资金5亿多元。
“三个三”“结穷亲”
——群众得实惠干部长才干
“办公条件越来越好,群众办事越来越难;通信条件越来越好,干群联系越来越少。”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深刻指出这种不良现象带来的危害,“如果干部都待在机关不跑农家地头,党群干群鱼水情从何谈起?”
如何破题? 玉林市在“ 万名党员作承诺”的基础上,推出“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全市实行“单位联村进农家、领导包村进农家、干部驻村进农家”,做到每个乡村都有干部联系,每个重大民情都能及时获悉。
陆川实施“一走三问六提高”活动,针对农村群众办事难等问题,推出农事代办员、效能监督员、信访带访员、社情民意联络员“四员合一”的党员服务制度,800名党员干部为群众“跑腿”办事,仅2011年就为群众办证、办事5310件。
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源源不断深入基层,沉下身段,为民办事。
获益的,不仅是基层群众,不少“三门干部(即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在活动中以群众为师,接了地气,长了才干。
为了使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制度化,玉林市建立“三进三同三问”制度: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要开展5天,新提任的处科级领导干部任职前要开展15 天,新招录的公务员上岗前要开展30天以上进基层、进村屯、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2011年11月,玉林市组织开展“百名青年干部驻百村”蹲点调研活动,105名新提拔的青年干部进驻105个最山、最穷、最边的村“安营扎寨”。10天的“同吃、同住、同劳动”,让这批青年干部触摸到乡村最真实的一面。
“名叫白(北)流归博白,人口不多面积大;汽车没有步行快,出县容易进城难……竹筒当做水烟袋,姑娘个个都出外。”这是该市住建委副主任周默在博白县黄凌镇白流村蹲点时总结出来的当地的贫困现状。他多方奔波为该村寻找致富之路,不仅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难舍的情谊,而且在不断的磨砺中增长了为民服务的才干。
玉林市还打出一整套“组合拳”,纵深推进扶贫攻坚战,越来越多的优秀干部、支农专家、致富能手奔赴玉林市最贫困的地区,与贫困户“结穷亲”,与贫困村谋发展。
实施“5321”工程:每名厅级领导干部联系5个贫困户,每名处级干部联系3个贫困户,每名科级干部联系2个贫困户,每名普通干部联系1个贫困户。
连续选派1368名科技特派员为贫困村、贫困户发家致富“把脉开方”。
选派259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机关干部“身”入农家访民情,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大量涌现,盘活了农村经济,富裕了百姓,“结穷亲”结出了人民群众的“欢天喜地”。据统计,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开展以来,玉林市共有2832 个机关党组织组织了3.5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53万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8320 多件。
邀百姓作“评判”
——“无形之手”按住“皮球”沉底
“干部下乡,好比皮球被手按入水。领导从上面看,球入了水;群众从下面看,球还在水面;手一放,球就会弹出了水面。”这是群众对一些下基层“走过场”、“一阵风”的戏谑。
“要让‘皮球\’沉下水底,必须建立刚性制度进行制约,让‘无形之手\’时时按着。”玉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常官说。
“民意测评”是考核干部的试金石。考核评价干部,最高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玉林市精心设计“万名群众大评议”活动载体。通过现场点评、集中点评、网上点评、采集数据评、电话访谈评等“多维评议”,确保了“三个万”主题活动有效实施。群众评议结果与评比表彰、干部使用、绩效考评“三挂钩”。对被确定为“较差”等次的单位,由市委组织部、纪委、监察局对其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诫勉,对连续两年被确定为“较差”等次的单位主要领导负责人予以调整岗位。
福绵管理区中流村前任村支书经村民评议后被罢免,原因是村民反映其忙于个人生意而将村里工作置于一旁。“群众评议推行后,每个村干部都有了成绩单,实实在在地受村民监督,没法偷懒了。”中流村村支书陈培党深有感触地说。
“通过群众评议干部,避免了以往‘自己评自己\’的弊病,同时让领导干部明白群众满意与否才是考核的‘利剑\’,为民服务自然全心全意。”玉林市绩效办一名干部一语道出“万名群众大评议”的真谛。
新闻推荐
...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