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至日我到博白县沙河镇竹田村与村民群众同吃同住

玉林日报 2012-02-24 06:05 大字

2011年11月7日至16日,我到博白县沙河镇竹田村与村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三同”期间,我就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竹田村村民文化生活基本情况

竹田村地处博白县西南部,山区丘陵为主,交通不便,全村人口1960多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人儿童。村民在劳动之余,精神文化生活单一,休闲时间基本上是在打牌、看电视、串门聊天等方式中度过的。电视主要通过卫星接收器接收信号,无法收看本地电视节目,而且经常停电,收看也不正常。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加上体育活动设施缺乏,农民选择体育休闲的较少;读书、看报的也不多;看电影、看演出对于村民来说,就更稀缺了,每年只有县电影公司下来播放一两场电影。在调研中,我发现,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各种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通过入户调查走访,我感觉造成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设施投资缺乏、设施落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单一生产模式,村里没有财力和能力进行农民文化这种公益性事业的投资。而竹田村地处偏远山区,公共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的阳光也无法享受。竹田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没有图书馆、阅览室,文化生活单调。

(二)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出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认为“不正干”,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挣钱,而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村里要组织活动有时也开展不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萎缩状态,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竹田村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甚至一些中青年妇女也外出打工了,导致大量村里文化精英流向城市,引发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农村基本上只剩下了“妇、老、幼”,导致当前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陷入困境。

(四)“轻文化、重经济”的体制性因素。地方领导为追求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情况,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因一、二、造成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原因分析强化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生活□袁家文□袁家文此,形成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造成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曾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广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已经瓦解。三、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现实途径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和谐繁荣,促进社会安宁和进步,先进的文化不占领农村阵地,就会让封建迷信在农村沉渣泛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说明中央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要以此为契机,强化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生活。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委政府一件大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乡镇党委、政府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文化建设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使四个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和谐发展;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共同参与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结合起来,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责任考核到位。把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层层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与全年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励,并列入干部考察、提干的重要内容,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投身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新体制机制,保障长效运转。一是建立和营造适应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政策和舆论导向。制定优惠政策,奖励文化创作者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多创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对在农村进行文化演出的团体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定期开展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二是转变农村文化体制机制。要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建立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机制。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把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创建经费纳入区镇财政预算,解决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软硬件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为精神文化建设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重点是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规法律知识的渗透和培训;二是积极拓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并不断充实新内容,探索新形式,寻找新载体,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三是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着力培育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等,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

(三)强化业务培训,培养文化骨干。一是乡镇一级文化专业人才配备到位。为镇文化站招录1~2名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并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愿意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大中专毕业生,优化基层文化专职干部队伍的结构。二是大力开展面向村级文化骨干的培训辅导。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工作重心下移,阵地前移,积极开展面向农村文艺骨干的各类公益性文艺培训,努力提升农村文化团队的水平。

(四)创新文化载体,提升文化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建好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二是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农村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五)深化结对共建,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继续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共建活动,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二是将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情况列入文明创建考评内容,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推进非文明村创建文明村工作,通过文明结对共建,整体提升非文明村的争创水平;三是在城市文明的辐射深度、文明结对的内涵延伸、结对形式的拓宽上下工夫,指导、提升和及时推广“民企联村”、“村居结对”、“文明单位与村结对”等成功的结对经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玉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纪检组长)

新闻推荐

奏时代强音为跨越领航

...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