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善若水 柔极而刚

广西日报 2010-04-08 22:54 大字

本报记者 唐群峰 魏 恒 本报通讯员 赖春林 王 钐

春节前夕的寒风中,在南江镇的一个砖厂外,两头各有数十人在聚集对峙,手里拿着铲刀、铁锹、钢条。紧急派来的百余名民警勉强压住阵脚。

对峙中双方情绪渐涨,械斗一触即发。这时只见一个女法官匆匆赶到。

女法官个头不高,短发,声音温和、平静。她的耐心劝说,像拥有神秘的力量,情绪激动的人群逐渐变得平静,并最终散去。

这个拥有“神秘力量”的女法官就是玉林市玉州区“全国优秀法官”文惠新。发生在2006年春节前的这个惊险场景,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多次出现。

过去的20年中,她审理的案件保持着极低的上诉率,最近数年更是创造了96.3%的调解结案率,包括大量棘手的案件。

她在本地群众中赢得尊重的同时,也树立起一个基层法官的光辉形象。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获知她的事迹后亦深受触动,称赞她“不愧为人民法官的光荣称号”。

以和为贵 化干戈为玉帛

“其实,调解的过程就是贴近百姓、司法为民的过程。”——文惠新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文惠新,深知农村“一场官司十年仇”的后果。因此,她一直把调解作为处理案件的首选,尽管庭外调解比简单宣判工作量要大得多。

在文惠新调解的大量案例中,经常为调解一个案子,登门拜访10余次,打100多个电话,做二三十次思想工作。有时发立案通知时被当事人骂,她也不生气,再去……直到感动当事人。

“其实,调解的过程就是贴近百姓、司法为民的过程。”文惠新说。南江法庭地处城乡结合部,辖区内矛盾丛生。在此工作的19年里,她坚持深入乡村,走街串巷,不舍昼夜超负荷工作,共审理了1700多件案子,许多案件成功地实现了庭外调解,即使是宣判的案件,也极少有人不服而上诉。

许多接触过文惠新的群众都对她的调解手段印象深刻。2008年11月,外地人张某的铁棚被台风刮倒,砸到居民赵某的屋顶。双方因赔偿金分歧闹到法庭。调解时,赵某一方情绪暴躁,还猛拍桌子,丝毫不肯让步。

文惠新保持微笑,语气平静,有条有理地向对方解释相关法律条文。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直到文惠新的嗓音有些发哑,赵某一方终于被说服。“像文法官这样,就是石头都被她打动了。”事后一位当事人感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而在处理一些复杂严峻的群体性事件中,文惠新的调解能力更展现得淋漓尽致。

2008年春节刚过,南江镇广恩村王、赖两姓村民发生土地纠纷,双方各纠集数百人准备械斗。当地公安出动100多名民警赶到现场,双方仍僵持不下。

南江街道办事处找到文惠新,她二话不说下到村里。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调解,不但较好地解决了土地纠纷,还促使两姓村民握手言和。

在另一起案件中,文惠新漂亮地化解了一起酝酿中的大型群体性上访事件。2007年5月,玉州区自行车总厂200余名职工因企业改制失去生活保障,他们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得到补偿,如果不能解决就计划奥运会期间去北京游行。

接案后,文惠新认真听取职工们的诉求,整整写满了两个笔记本。带着职工们的希望,文惠新跑遍了当地各个相关单位。一年后,政府终于为职工们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问题,235名职工息访息诉。

“法律不是抽象冰冷的条文,在基层处理纠纷,真情才是第一位的。要情理法三者结合。说理说法,还要有人情味。要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文惠新这样总结自己的“调解秘诀”。

2009年5月,文惠新调任玉州区法院少年刑事审判庭庭长。南江街道办事处负责人陈天国为此感慨:“这是南江的重大损失”。

春风化雨 挽救失足少年

“未成年人本来就不是严打对象,就像一根小树苗,在它弯曲的时候就要拉它扶它一下。”——文惠新

来到少年刑事审判庭后,当年那个在危急关头面不改色的文惠新,却多次流泪。“每次庭审,看到那一双双稚嫩的眼睛,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禁不住心痛。”文惠新说。

她逐渐明白,少年刑事审判工作不是单纯的依法惩办了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挽救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未成年人本来就不是严打对象,就像一根小树苗,在它弯曲的时候就要拉它扶它一下。”

因此,每一次审判她都费尽心血,用母性的温情去教育、感化犯错的孩子,实现寓教于审。

在文惠新审理的一起多人故意伤害案中,14名在校中专生为了哥们义气将数名同校学生打伤,其中两人重伤。看守所里那14张稚气未脱的脸充满迷茫,文惠新决心挽救他们。

案件比预想的要麻烦得多。14名被告均来自博白县偏远农村,大多家境贫困,平时连学费都交不起,有的甚至连参加开庭的车费都拿不出。

经济上的困境更加引发了被告父母的抵触情绪,案件调解一时陷入僵局。

文惠新没有气馁。通过调查,她了解到14个孩子平时在学校表现都很好,此前也无违法记录,而且犯事后都写下了悔过书。于是,她积极争取法院对其从轻处罚,还请学校保留学籍。

随后,她带上水和干粮,用4天时间跑遍了14个孩子所在的每一个村屯,面对面开展思想工作,动员其父母及亲戚朋友落实赔偿款。

她的努力终于感动了被告人家属,他们表示将尽最大努力筹借赔偿款。结果一天后就筹集到赔偿款5万多元。随后,她又争取学校解决了缺口部分的赔偿款。

最终双方达成了赔偿协议,法院也根据被告主动认罪等情节对14名被告判以缓刑。

整个过程中,14个少年的灵魂受到极大触动,都哭着表示要好好读书、重新做人。一名少年挑着一担红薯走了十几里山路送到法院,稚嫩的肩膀被压得伤痕累累。少年说:“这伤痕是对自己的惩罚,这红薯是对文法官的感谢。”

每审判一起案件,文惠新都会给每个失足少年留下一张联系卡,并不时上门回访。她还常常利用周末带这些失足少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熏陶他们的灵魂。

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数十个失足少年在文惠新的感化下重返校园,表现良好。而文惠新也从这些少年那里得到了回报,那就是一句真诚的呼唤——“法官妈妈”。

人生如歌 悲伤埋藏心底

“快乐和悲伤总是并肩而行的。这就是生活。知足者常乐。”——文惠新

“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先进个人”……耀眼的光环之下,文惠新依然平静,依然忙碌。

南江法庭的旁边,就是文惠新的家。在这里,她只是一个丈夫的妻子,两个儿子的母亲。每天忙完案件,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然后洗衣、做饭……“很累,很幸福。”文惠新说。

文惠新说自己是个情感太过充沛的人。她喜欢看韩剧,常常随主人公一起落泪。工作中,她对每个人都充满同情,特别是未成年人,但宣判时又不能越过法律的准绳。常常是,给那些失足少年的宣判书还没念完,她已满眼是泪。

其实,文惠新的心里隐藏着深刻的痛楚。她的大儿子一出生便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智障,5岁才会走路。长期的治疗不仅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收入,还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悲痛,医院几次下发病危通知书。

即便如此,文惠新繁忙的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陪儿子玩,教他做作业。

文惠新心里的痛楚从不表现出来。“从未听她抱怨过,每次说起智障儿,都说儿子又进步了,总是说好的事。”南江法院的同事们感叹说。

工作生活之余,文惠新不忘“充电”,用11年时间自学,完成了从大专到法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业。随着理论素养的提高,她撰写的各类法治稿件和调研论文频频见诸报端。为积累素材、记录心得,她还养成了写办案日记的习惯,一人“征用”家中两台电脑。

聊起生活,聊起人生,“快乐和悲伤总是并肩而行的。这就是生活。知足者常乐。”文惠新说。

文惠新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咏唱着她的生活之歌。

新闻推荐

城乡“双轮动” 花开“满堂红”

本报记者骆怡唐群峰本报通讯员赖春林王钐在刚刚闭幕的全区年中工作会议上,地处东南的玉林市在6项表彰中全部榜上有名,尽显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其中几个数据引人瞩目:全市七县(区)就有5个获“...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