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校长 ——记扎根深山三十载的广西八桂乡村优秀教师杨宁
这样的画面,在同事们眼里早已司空见惯。自从2005年和2008年分别查出患胆囊结石和慢性胃炎以来,医师曾多次建议他进行手术治疗,他却始终以教学为重,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他扎根山村,用爱坚守,无怨无悔。他誓将山村教育进行到底!
他就是广西八桂乡村优秀教师、北流市西埌镇新村小学古齐分校校长、当地村民称为“愚公”的杨宁。本着对教育的痴心、对学生的爱护,他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干就是30年。
临时受命,一坚持就是三十年
古齐分校是新村小学的一所乡村分校,地处偏远的大容山脚下,不通电,不通水,道路崎岖,物质匮乏,条件艰苦。1992年前,古齐分校分为两个教学点,只有3个班(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2公里以外的本部就读),学生仅有70余人,教师3名。
1987年5月,由于师资紧缺,时任古齐分校负责人的杨朝全找到了拥有高中学历、已在桂林某饭店当主管的杨宁,恳请他回家乡学校担任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的工资当时才36元,我在桂林的工资有100多元,况且家里还需要我挣钱养家……”但每当想起自己儿时艰苦求学、老师刻苦教学的情形时,杨宁纠结了。
杨宁与家人商量一番后,竟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你就回来去学校上课吧,不要辜负了你所学的知识。”父亲杨兴光的这一句话让20多岁的杨宁毅然辞掉了工作,决定回家乡去学校当代课教师。
“当时只是想着试试看,如果不行就继续外出打工。可没想到,一坚持就到现在了……”杨宁告诉记者。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杨宁边上课边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参加中师和大专进修,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潜心教学研究。
杨宁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很快便掌握了讲课技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显著,还多次通过了镇里的研究课和示范课竞赛,获得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迎难而上,为建校无偿捐地
1992年,为方便山里娃读书,村里决定合并扩建古齐分校两个教学点。
杨宁获知消息后,捐资出力,和杨朝全以及村干部一起挑着箩筐挨家挨户收集谷物。为了节省开支,杨宁和学校的两名教师一起到河里捞沙,一担一担地往学校挑,硬是挑够了建造3间教室所需的沙子。同年8月,教室竣工,古齐分校扩为5个班级,办学条件暂时得到改善。但学校教师仍没有办公室,孩子们也没有活动场所,师生活动只能在学校旁边的大榕树底下进行,而大榕树旁便是车来车往的乡村主干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199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杨宁和杨朝全抓紧机会和前任村干部一起与新任村干部商议,为确保古齐分校师生拥有安全的教学场地,决定重新选址建校。重新选址建校的消息一经传出,村里顿时炸开了锅,“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质疑声四起。
原来,杨宁和杨朝全以及村干部一致认为适宜建校的选址恰好是村里一块占地面积较大的晒谷场,而这块晒谷场是村里5个生产队、几十户人共同使用的。想让村民让出晒谷场建校,太难了!
杨宁深知,选晒谷场建校意味着困难重重,但方正硕大的晒谷场是建校的最佳选址,既能极大地方便孩子们上学和放学,还能保证师生教学的安全。
说干就干!杨宁知难而上,身先士卒,毅然把家里150多平方米的地无偿捐献出来建校;杨朝全无偿捐出自家200多平方米的地建校;代课教师杨波也无偿捐出100多平方米的地建校……消息传开后,村民们无不受感动。随后,杨宁分别劝说自己的亲叔和伯父及其他村民,让他们也一起为建校出力。经过杨宁一个多月努力,建校用地得到了妥善解决。
到处“化缘”,为建校甘受嘲讽
好不容易把建校的用地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随即摆到台前。
杨宁细算了一下,按照村干部和学校教师的建校设想,建校所需的资金高达28万元。28万元对于1994年的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怎么办?杨宁首先想到的是“要”。杨宁鼓起勇气找到北流市政府和教育局争取拨款,市领导了解情况后,对他们的行动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但市里已没有可用的建设资金。杨宁并没泄气,又想到了“集”,和村干部一起按照村里人口每人100元的标准筹集资金。杨宁带头先交足了自家的资金后,还捐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另外还向其外出打工的亲弟弟借了1.3万元捐资建校。此外,杨宁说服村里各生产队队长把山上的松树卖掉一部分筹集资金建校。
建校资金缺口已明显缩小,但建校资金还是不够,怎么办?杨宁思来想去,决定“讨”。他广泛发动外出务工人员,只要与本村或分校有关的人员,他都上门“乞讨”或手写书信逐一寄出。但筹集到的建校资金还有一点差距。最后,杨宁厚着脸皮向承包建校工程的工头软磨硬泡——“赊”。
1995年年底,古齐分校一栋占地871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建成了。主体教学楼的竣工,让村干部和学校教师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但杨宁丝毫也没有放松,接下来又多方筹资,逐步建好校门、围墙、篮球场。1998年,古齐分校终于建成了一座环保厕所,结束了学校没有厕所的历史。
至今,古齐分校扩为一至六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120多名学生、9名教师,学校设施日益完善。
铁汉柔情,洒向学生全是爱
就读古齐分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杨宁不仅把学校当家,还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对待。
2011年,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小女孩,其父亲因工伤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在广州打工,家里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读书,生活困难。小女孩有了辍学念头,想在家照顾家人。杨宁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做小女孩及其家人的思想工作,让小女孩读完了初中。第二年,争气的小女孩考上了市里一所很好的高中,但交不起学费。杨宁随即资助了1000元,并和学校领导联系,帮助小女孩申请助学金,让其能上学读书。现在,小女孩和她的妹妹分别考上了来宾教育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这些年来,杨宁经常到小女孩家里了解其家人的生活情况,经常给予帮助。
愧对家庭,三十载不言悔
1988年,杨宁结婚。这本该是一件大喜的事情,可杨宁却以学校工作为重,结婚当天上午还坚守岗位在校上课,当天下午才急忙请了假去接妻子回家。
1992年底,杨宁妻子晚上刚分娩完,第二天一早,杨宁又回到学校上课,没顾及到刚分娩完的妻子和才出生不到半天的儿子,以致于儿子因为脐带封条脱落流血过多而死(当时在家产)。
1994年,由于建校工作繁重,杨宁几乎没回过家,以致于出生才3个月的婴儿因无人照看而从床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骨(至今落下后遗症)。
为了学校工作,杨宁极少顾及自己的家庭,他把父母双亲托付给兄弟照顾,长期的劳累和清贫,以致他的妻子再也无法忍受,收拾好衣物返回娘家,说只有杨宁不当教师了,她才回家。
事已至此,满怀痛苦和愧疚的杨宁下了决心,出去挣钱养家糊口。机会也真来了。1999年,杨宁一名学生的父亲出于对他的同情和感恩,让杨宁到他深圳的一家医院当管理人员,月薪3000元,还有提成。杨宁悄悄打点行装,准备出发。当他来到学校交代工作时,看到熟悉的校园、同甘共苦的教师们,特别是看到和他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杨宁的内心感到阵阵刺痛……在师生的挽留下,满含泪珠的杨宁放弃了高薪的工作留了下来。
杨宁30年如一日,把青春献给了山村的教育事业。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2006年至2008年,杨宁连续三年被评为北流市优秀教师。2009年,杨宁被评为广西八桂乡村优秀教师。2016年被评为北流市优秀教师和师德模范教师。
新闻推荐
针对自治区综合协调机构检查中发现的21家涉嫌生产“地条钢”企业,北流市工商局进一步规范北流市钢材市场秩序,在全市范围开展“地条钢”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打击流通领域销售“地条钢”违法行为。该局...
北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