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工艺曾给水垌村村民带来过无比的快乐与骄傲。30多年转眼即逝,这种工艺却面临失传的境地—— 村民的美好印记与传承失落
当您有机会来到北流市新丰镇水垌村时,不但有风景迷人的观光地龙虎寨,而且龙虎寨附近村(屯)的能工巧匠编织出的竹箩、竹箱会给你工艺美。
水垌村的竹编工艺说来时间久远,岁的刘惠清依然口齿伶俐、耳聪目明、记忆良好,她回忆说:“在她岁嫁回水垌村时,就见到龙虎寨附近村(屯)的一些人从事竹编业;当时,她家里就有一对外观十分陈旧但整体保存得非常完好的竹箩和一对竹箱子。”
由此推算,该村的竹编工艺史有年左右。
繁琐的工艺
据村里从事竹工艺品编织经验丰富的村民介绍,竹箩、竹箱看似简单,其实编织程序较复杂、繁琐。从选材、刮竹青、开竹、破篾、染盖篾、晾晒,到正式起足、织身、收口、搞足、鬱夹、上夹、緾夹、贴身、上耳、緾耳,再到织飗、挥盖、夹盖、涂油漆等,前后要经过多道工序。如果碰到阴雨或潮湿天气,还要烘干竹篾,然后用药杀虫防虫。选料也十分讲究,所用的竹子生长时间至少要在四年以上,原因是材料结实,并且抗腐。
说起水垌村竹工艺品制作,还有它动听的故事。
竹箱的海外背景
竹箱的工艺制作,并不是水垌村本地人创作,它始于本村一个叫陆爵臣的华侨在清朝末年从马来西亚带回的一个竹箱。当时的村民非常好奇,请求陆爵臣献出竹箱,让他们“解剖”,了解编织制作工艺程序。陆爵臣爽快地答应了故乡村民的请求。村民经过研究,把竹箱编织出来了,后来推陈出新在结构上作了一些改进。熟练掌握此工艺的村民将竹制品出售,家庭的生活状况也逐步好起来。屋头冲、新屋、饭松根、塘底、岭岗口、杉山脚等村(屯)的村民靠竹编度日,制作竹箩(当地人叫夹箩),用来盛装谷米及煮熟的肉食。北流、容县一带甚至是毗邻广东的农村做红、白喜事,或祭祖拜山,有的用它盛装食物。
巧手织出“幸福花”
说起竹编工艺,水垌村有着一段不同寻常、非常光彩的历史。
年,原北流县外贸局得知水垌村村民的竹编工艺超群,派人到该村找到编织能手戴第元、戴国章,要求他们精编样品到广州商品交易会一展风采。戴第元、戴国章不负众望,编织的竹箱、竹扇、竹茶托等样品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出尽风头,深受外商青睐,竟然拿到了多万元人民币的订单,真给北流人长脸。
消息传到村里,村民奔走相告。当年,生产队给每个成年劳动力的日劳动分值只有0.5元。“多万元”对该村村民来说是一个不敢想的天文数字,让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村民着实震惊了一把。
然而兴奋归兴奋,村干部平静之后,一看订单限定的时间是“半年内交货”,一时个个傻了眼,原因是按常规全村熟练的村民就算放弃休息时间,一年也编织不出要求在半年内完成的订单量。刚打开的生财之道又受到“梗阻塞”。
为解燃眉之急,一位村干部提出“师傅带徒弟”的思路,把编织业在全村铺开。这样,不仅为国家挣取外汇,村民也创收得实惠。村干部集体研究后,村里立马成立了竹编织品厂。在工作中,村民你追我赶抓生产,使订单产品任务提前完成。由于织出的产品质量保证,又能按时交货,深受外商好评,订单接了一拨又一拨,富了全水垌村。当时竹编织业还引发了一段美谈——村里后生仔因此沾了光,成了香饽饽,因为邻村、邻乡的姑娘都希望嫁到水垌村。
美好印记能否传承
水垌村的竹编织品受青睐,不仅在农村有市场,城里人看到也十分喜爱。外地来该村的人看到水垌村的竹制工艺品连连称好,乐意掏钱买上一两件带回去。它一方面有艺术欣赏价值,增加些情趣,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有实用价值。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转移,现在从事该行业的人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年轻人对繁琐的竹工艺品鲜有兴趣,不得不让人遗憾,也为之扼腕叹息。
新闻推荐
月日,市政府办公室党总支部委员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兴宾区城北街道沙来社区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为民服务活动。党总支领导向社区党员、群众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