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创新路上追梦人
本报记者 骆万丽
5年前,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一场世纪婚礼,让北流陶瓷名声大震。
婚宴上一个个精美绝伦的瓷器,出自广西三环陶瓷一位陶瓷艺术大师之手。
他叫刘德新,是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大师、北流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是一位在陶艺研发路上追求极致与完美的追梦人。他带领团队年设计开发超过个新品种,高峰时期,为公司创造年销售收入逾亿元。
一个个让人惊叹的作品背后,是年时光的锤炼,更是匠人精神的缩影。
每个细节都要精确
雕模、注浆、打磨、压胚……这一系列的动作,刘德新日复一日地做了整整年,程序烂熟于心,但刘德新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每一个细节上的极致与完美:“千锤百炼,才能烧成一个精品。”
瓷器制作讲究精细,分毫之间,普通人看不出的误差,刘德新一眼就能瞧个明白。他制出的瓷器作品能将误差控制在0.毫米以内。
0.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陶瓷制品需要经过-℃高温烧制,泥巴在瓷化过程中有较大的收缩,在设计时要利用其收缩率算好尺寸,在器型结构上各部位参数比例要合理、制品重心要得当,整个过程每个细节都要精确。”刘德新说。
从事陶瓷制造,刘德新是“半路出家”。在此之前,他当了近8年的拖拉机手。看起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行业,但刘德新说,“吃苦耐劳、心细,都是那8年里磨练出来的。”
年,玉林陶瓷城建成投产,学过绘画、跑过运输、有一定机械知识的刘德新被录用为炻瓷厂试制组(陶瓷研究所前身)第一批工人,从此与陶瓷结缘。
年光阴荏苒,刘德新把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一套套陶瓷制品中。从“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四处求学琢磨陶艺精髓,到第一次“独挑大梁”挑灯夜战完成设计作品,再到如今一次次在探索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在刘德新的身上总能感受到一股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作为匠人,最关键的是要沉得住气,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每一个细节要做到极致才能做出好的产品。”刘德新说。
灵感成为创新源泉
北流国际陶瓷贸易城三环展区,荟萃了三环集团年来几乎所有的精品,其中%由刘德新独立设计或以集体创作方式参与完成。
“陶瓷造型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搞好产品造型设计,就要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上不断创新。”这是刘德新在工作中获得的感悟。
生活中偶然闪现的思想火花,只要留心都可以成为创新的源泉。
在年的工作经历中,刘德新作品无数,而最让他得意的作品是以高尔夫球为原型设计的“PC幽兰茶具”。
制作的灵感源于一次偶然。在客户年会的一次高尔夫球场活动上,刘德新一眼发现了高尔夫球上凹凸的浮点,“这些元素如果融入陶瓷作品中,应该是很好的选择。回到公司,刘德新就开始着手设计“高尔夫茶具”,克服了种种工艺上的难题,历时3个月终成正果。
这套名为“PC幽兰茶具”的瓷器获得空前成功,不仅成为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著名珠宝品牌施华洛世奇还专门提出合作要求。
创新,不仅体现在刘德新设计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对于团队的引领作用上。
年,刘德新带领工作团队通过大胆研究探索,在孔匙羹的窑车装载量以及陶瓷成型方面进行了改革,将烧成成本节约了%以上,产品质量一级品率也从原来的%提高到现在的%;年,他通过推行内部工序单价全额浮动的激励方案,推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车间单月完成新产品生产由种提高到种,产能提高了%。他每年主持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推动企业实现天天出新产品,高峰时期,为公司创造了.亿元的年销售收入。
匠人精神薪火相传
距离北流市陶瓷研究所公里外的岭垌窑址,曾经是宋代时期生产瓷器的窑群。
工作之余,刘德新常常来这里走走。在他看来,这一片土地,汇聚着先人的智慧和灵气,也传承着千年的匠人精神。
陶瓷市场逐渐步入变革时代,纯手工制作逐步转变为自动化生产线,变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手工工艺面临挑战。
但刘德新始终坚信,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刘德新带领徒弟开展实战操练的陶瓷研究所被誉为三环集团陶瓷艺术的“黄埔军校”,一批批专业的陶瓷技术人才从这里走出去,成为行业里的中流砥柱。刘德新不但希望弟子们闯出属于他们的天地,更希望陶瓷工艺薪火相传。
新闻推荐
9日上午8时许,在北流市电信红绿灯路口,一辆闯红灯的电动车连人带车被一辆闯黄灯的小车撞飞,车上一名小孩险些命丧车底,多亏电动车卡死了小车车轮。民警到达现场时,电动车驾驶员及车上2名小孩已被群众...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