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罗瑞庆故乡的那条小河旧县志称东华河后来听乡亲们说我

梧州日报 2014-11-16 00:15 大字

罗瑞庆

故乡的那条小河,旧县志称“东华河”。后来,听乡亲们说,我们村里由原来的石窝乡分出来成立一个乡,把故乡“东华”的地名倒过来叫“华东”乡了,继而又撤乡成镇,像是“华东”比“东华”好似更气派,现在又有人叫“华东河”了。

“华东河”,河面的宽度大约15米,河的长度估计有6公里,是西江支流的支流。在河的那边,岸上住有部分广东化州市文楼镇的人,也有我们故乡的人。在河的这边,岸上住的却只有我们广西北流市石窝镇华东村的故乡人。多少年来,故乡的那条河都被两广的环山、两广的子孙紧紧地拥抱着。

记得我在孩童的时候,故乡的那条小河,每到农历三、六、九华东圩日,人们就你来我往,有赶圩的,也有挑着自制家庭竹木日用工艺品和农副产品上街卖。那时,河上没有桥,但河水很浅,其中有一段河流,最多也就只有60厘米深的水,人们脱鞋挽起裤脚就可以轻松地过河了。街上地方少,人们把农副产品、工艺品和家庭日用品都摆到了那条河滩上去卖。遇上下雨天,那些人挑着东西就往有房屋的地方猛跑,来不及跑的人就钻进河边的竹木树林里躲避,等雨过后或雨下得小了,再头戴着竹帽走出来继续经营。

更有趣的是,那些卖农副产品和工艺品的乡亲们,为了逃避市场管理的地租收费,见到广西的市场管理人员来收地租了,他们就马上收拾商品挑过河的广东那边,见广东的市场管理收费人员来了,他们又挑着商品过河往广西这边跑,有时挑的商品多而重,有个别乡亲不小心被跌入到河里,站起来像个落汤鸡,全身都被河水淹湿透了。后来,为了方便两广人的商品流通,附近的两广村民共同商议,从山上砍来竹木搭起了一座简易的竹木桥,继而如今又建起了一条钢根水泥桥。从此,那里的农副产品和工艺品更丰富,两广村民也更加友好。

此外,故乡的那条小河,铭刻着时代的文化印记。以前从大元到上止文的小村庄那一段河流,大约有5公里的路程,就有4座乡亲们搭建的水碾和3座水车的站点那时科学还不怎么发达,但乡亲们十分聪明,没有什么机械化和水泥之类的,就用古老的大刀斧头从山上砍来松木割断成一段段,修成木桩放到那条河面积挟窄的位置,用木槌将木桩打下河里的水底,打坚稳后再捆绑上满满的树枝叶拦截河水,利用水力推动人工凿造坚硬的石轮碾米。那时,乡亲们吃的大米都是从自己家里挑谷到附近的水碾碾成的。水车,是乡亲们效仿古代用竹木制造而成,用来代替当今的抽水机抽水的;每当农田的水资源不足时,乡亲们就利用水车从河里取水戽上农田灌溉,以保证在田地里种植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水分生长。

后来,我长大成人,离开了故乡,也离开了故乡的那条河,由于科学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有了提升,那条河边上的水碾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水碾又变成了小小型的水力发电站。有了电之后,乡亲们再也不用煤油灯照明,生活、经济好一点的乡亲都购置了用柴油或电力作动力的碾米机,免去了挑一担谷要走到附近几里地去碾米的来回之苦。还有,乡亲们日用的、吃的水,也大都来自故乡的那条河,在河边还办起了油毛毯厂、纸厂等多家小型企业,在发家致富的同时,又解决了一些困难户的就业问题。

如今,乡亲们富裕了,故乡的那条小河似乎也变得沧桑而古老了,但它无论岁月流逝,始终在那里风雨不改的坚守着,不离不弃,一直滋养着她两岸上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

新闻推荐

抓细抓实扩覆盖求实效 万秀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

本报讯(记者 杨苑君 通讯员 李娴)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万秀区正确把握“基础在学”和“关键在做”的关系,坚持分层推进、分级指导、分级引领和抓在平常、融入日常、严在经常,使城...

北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