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数百年民俗放异彩 ——北流南部乡镇“年例”民俗文化杂谈

玉林日报 2012-02-08 04:43 大字

玉林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玉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创建岭南特色文化品牌,塑造玉林新形象。“年例”民俗文化起源于粤西地区,与岭南文化同源。近年来,乡土风情浓郁的“年例”节俗文化得以挖掘、整理和改造、创新,重放光彩,成为玉林民间民俗文化大家族中的奇葩,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服务于经济建设重放异彩。一方水土一方民俗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有一方民俗。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继而是元宵节。然而,在毗邻粤西的北流南部乡镇,在春节之后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节日要过,那就是当地独具乡土风情的习俗——“年例”。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例”,年年都要过。北流市的白马、大伦、扶新、六靖、清湾、石窝、平政等几个南部乡镇年年都会办“年例”。一个村子、一个圩镇每年都会在一个固定的日子办“年例”,主家称“做年例”,而客人称“吃年例”,在外地则称“庙会”。

过了农历正月初一,“年例”便开始陆续在北流南部圩镇、村落登场,一直持续到二月底,个别地方则延续至三月中旬。不过,“年例”大多是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民间节日,大多与岁时同步,和稼穑有关。北流南部乡镇群众世代以农耕为业,土地是他们崇拜的主要对象,乡人居住的村落大多修建有社公庙(供奉土地神的庙)。因此,过去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民间祈福活动。当地群众在春暖花开的时节热办“年例”,意在庆祝开年,迎春接福,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年例”当日,家家户户打扫屋宅,焚烧垃圾,意在把旧年的晦气烧掉,同时以清新洁净的环境迎新春,迎宾客。主妇们要比平时早起,宰鸡杀鸭,备好酒、茶、果以及香烛、纸宝,长者领晚辈,男人携女人,纷纷到祠堂庙堂敬神,拜祖先。中午或晚上,人们把当地庙宇里的诸神“请”上自制的轿子,抬着挨家挨户“巡门”,给家家户户送去祝福。而晚上是酬神娱人的演出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抢炮头等等,往往是通宵达旦地闹“年例”。

“年例”活动一般由当地民间最有名望的乡绅、贤士出面组织协调,包括筹集资金、活动安排、请戏班等。“年例”当日,入圩镇路口或村口牌楼高搭,沿路彩旗飞舞,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每家每户都各自忙碌准备着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不管来自远近,甚至不管认识或不认识,登门都是客,主人都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家家户户广延宾客,从早到晚乐此不疲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随到随吃。客人越多,主人越是体面;若是门庭冷落,则要被人看不起。

而“年例”过后,农人们即开始春耕。当地农人以勤耕乐种为荣,忙过年更忙农活,闹“年例”更闹春耕,年年如此。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年例”在北流南部乡镇盛行,但北流中部、北部和北流城区就从没有做“年例”的习惯。源远流长话“年例”

追溯“年例”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已有了相关的记载。史料记载,“年例”最初是由粤西地区兴起传入,源于明代,到清代已在北流南部十分盛行。现在粤西地区茂南、茂港、化州、电白、高州、信宜等地方以及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也都有过“年例”习俗。粤西地区的一些县市正在把当地的“年例”民俗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例”实际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以及祖先迁徙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传统的“年例”主要是敬拜神灵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所以,过去的“年例”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文革”时期,“年例”曾当作“四旧”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后,北流南部乡镇又恢复了做“年例”的习俗。

“年例”作为一种自古沿袭的民间习俗,它表现更多的应是优良的民间文化传统,独具地域文化意义。年年办“年例”,年年推陈出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年例”的时代气息渐浓,内容翻新、形式多样、千姿百态,除舞龙、做大戏、木偶戏、抢炮头等传统“年例”庆祝活动外,还有歌舞文艺晚会、粤剧演出、烟花晚会、魔术杂技、舞狮、彩车巡游和粤西飘色等。同时,篮球赛也是“年例”的重头戏,日渐赋予“年例”新的内涵。城里人也会趁南部乡镇村落办“年例”的机会,纷纷在这些时节赶去踏青、郊游,使“年例”陡增人气。“年例”作为北流南部乡镇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它以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使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各地媒体记者闻风而来,用镜头记录“年例”这一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虽然北流南部村村几乎有“年例”,但一般镇上的“年例”是最热闹的。由于镇与镇之间的“年例”又都不同期,你方唱罢我登场。如石窝镇是农历正月十一,六靖镇是农历正月十五,大伦镇是农历正月十六,清湾镇是农历正月十七,平政镇是农历二月初一,白马镇是农历二月初二。因而,“年例”往往是汇集十里八乡的两广群众,热闹非凡。“年例”刺激了消费的增长,尤其是拉动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年例”期间,圩镇的消费剧增,农贸市场、商店、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年例”商品,琳琅满目。圩镇上,吃喝玩乐样样皆有。上里米助、花生豆腐、酿豆炸、灰水粽、水隔糕等北流上里特色小吃、特色美食也会在“年例”中亮相,使人们一饱口福。

“年例”增了人气,添了商机,当然大受当地商家的欢迎,所以镇上的商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会踊跃出资赞助“年例”活动,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一两千元。而城里的房地产、农资、通讯等商家企业更是瞄准商机,也趁“年例”不失时机地通过彩车、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推介自己的商品。

如今,在当地镇政府的引导和直接参与下,不少乡镇把“年例”办成了内容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艺术节,成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文化娱乐的盛宴。“年例”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在北流南部农村,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年例”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共叙亲情乡谊,交流致富妙计。传统的封建迷信活动,也被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所取代。

与傣族的泼水节,侗、壮等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一样,“年例”也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对于农人们而言,“年例”已成为他们乡村生活的一部分。

在北流,习惯上将南部与北部乡镇分为上里、下里,除语言略有不同外,上里人和下里人的性情和习俗也稍有差异,一般来说上里人性格温和、礼仪周全,下里人性情豪爽、不拘小节。白马、大伦、扶新、六靖、清湾、石窝、平政等乡镇都属于上里。而“年例”将上里人的性情和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年例”在农村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人际调节功能。北流南部乡民最重视这个节俗,在喜庆的“年例”节日中,人们探亲访友,相互询问对方的生产、生活情况,叙说来年的打算和想法,增强了人际交流和信息的沟通。有些有矛盾的人还通过这种消闲的形式冰释前嫌,“年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载体。

新闻推荐

别人的银行卡为何进了我口袋

...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