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路”还是先“修人”?
由于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的影响,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评价不高,追求的欲望也就很弱。同时缺乏必要的工作引诱和工作压力,缺乏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这种分析是否可用于当前一些贫困村人们的心态,在他们内心深处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就算要脱困,也需要他们作出很大的勇气,但在传统习惯的约束下,习惯于过去的经济活动、生活模式,改变生活意愿也因人、年龄、家庭而异。
为了解这种差异,我今天特意拜访了村里不同类型的农户。9时30分,雨小了些。就随村主任去大容村更深处。经过半个多小时行程,来到大容村最尽头。深山里有700余人,路不再是硬化路,路不算坏,但下雨后会有些泥泞。村民普遍希望修好路,将它硬化。如何筹款,大都认为要上级支持或以旅游开发的形式由旅游公司进行硬化。
村主任家在大容村最深处,房屋很简陋,只有一层石棉瓦的平房。问其因,因林地、田地少,收入低,子女教育负担重,只能盖如此简陋的房屋。为子女教育,村主任尝试了多种可能的生产方式,力求最低的成本来提高收入。目前,他两个子女,一女已大学毕业工作,其子即将大学毕业。打算在子女毕业后,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经过今天的拜访村民,我将大容村村民经济活动的欲望强度和努力程度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资源丰裕,维护传统方式型。村民张某某,有110亩八角林,靠卖八角于2001年建起新屋。八角种植易种易管理,确保其有一笔稳定收入。其对于子女教育重视不够,家庭还未出大学生。
二、远离农村,另起炉灶型。村党支部书记张某,家中二子一女,有20余亩林地,其子女均在民乐镇街上。其在民乐镇街上建有店面、房屋,以经营为主,其林地无人打理。
三、多种经营,努力改变型。村主任韦某某,42岁,家中一子一女,共有10余亩林地。其重视子女教育,为当地较少供养子女读完大学的村民。他为此尝试了多种可能的生产方式,力求最低的成本来提高农业经济活动的效益。
重生活、轻生产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这也许是当前不少农村经济活动的一种状况。从今天我看到村里有些房屋修得很漂亮,但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很少。正如我在7年前一篇对福建农村金融支持研究文章中写的那样:传统的农村金融支持更多偏重解决农村生活问题而不是生产活动,使得这种金融可支持持续性弱。导致乡村经济不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轻视家庭自我造血能力,可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延续着青年出外打工,年老回乡养老的模式。这种模式还能延续多少年?
改变人生,从改变思路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村民自己,在于他们有没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中,“修人”比“修路”更重要。
(驻北流市民乐镇大容村处级班学员曾斌)
新闻推荐
近日,由于天气转冷,北流市民乐、新圩、西埌等镇的农民纷纷给刚种下的马铃薯添上了“冬衣”——厚厚的地膜。地膜不仅能保温保湿,还能缩短种植时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图为已...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