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江埠:南流江畔第一埠?

玉林日报 2011-03-10 09:29 大字

“发现”大江埠

玉林有条承载着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重任的南流江,江道自古就是重要航运水道,因为航运非常发达,造就了江边一座非常繁华的城镇,这座城镇叫做船埠。现在福绵管理区福绵、新桥、成均、樟木等乡镇的老人,仍把船埠叫作船埠街,“船埠街是南流江通往北海的起点码头。”似乎是玉林人的共识。

2011年春天的一次休闲之行却让记者对这一“共识”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这里以前是通往玉林城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千里南流江上游的‘第一埠\’。”这次春游的向导、北流市新圩镇年过七旬的退休老师覃雄说道,“汉朝的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唐代名臣李德裕、宋代重臣苏轼等流谪天涯海角,都是从大江埠乘船漂南流江而下。”

看到记者满脸的疑惑,覃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位于距离新圩镇南面的南胜村四组。当我们走过茂密的竹林,细小的乡村小路,寻觅到被当地人称之为大江埠的地方时,眼前只见一片开宽的稻田和沿江两岸的竹林。“从玉林城区南流,经福绵,经博白、合浦,最终到达北海,这就是历史上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古代的时候是没有汽车的,也没有公路,最理想的运输工具就是船,运得多,去得远,所以,迁移到新圩的汉族先民,早早在这里建起码头了……”在覃老师和当地热心人的指引下,记者还看了南胜村残存的“米仓岭”,深埋在水田里的“古码头”、“古货仓”的墙基等地,我们估算了一下,据按村民所说的大江埠原来码头,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接近1公里。据村里80多岁的袁大伯说,以前这里的江面宽有200多米呢。

尘封的记忆

仓库主要是在古时用于以货易货时的货物储藏,货物包括当时这一带的大米、山货、木炭、野兽皮等等,换回来的物品主要有食盐、布匹、洋纱、五金。“当时的船只把这些货拉下钦州、北海,再从那里换回来当地所需的生活用品。”另一位村民李昶为讲述道,“直到清朝开始兴修水利,水源减少后,这里的码头才渐渐荒芜。”

从此,这个在南流江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南流江畔第一埠——大江埠,终于慢慢隐去了它昔日的光辉。

“码头作废后,米仓岭集市也随之消失。从那时起,大江埠北面的北帝庙玉虚宫周边由于香火旺盛,渐渐以此为中心后来形成‘新圩\’,这就是新圩镇的来历了。”村民陈洪兴补充道。

后来,在省府当官的“袁大爷”告老还乡后,看到荒芜的码头,于是出资兴建大江埠石桥方便四方百姓。从此,大江埠石桥再次把古道经新圩往玉林州府必经之路连接起来。

大江埠,古代钦廉沿海到达中原的交通大动脉中的重要一段,从此湮没在历史的尘封记忆中。

史料里的大江埠大江埠是否真的是南流江畔第一埠?听完乡亲们口中的传说,更勾起了记者对此一探究竟的欲望。经过一番查找,还真找到一些与大江埠、新圩关联的史料记载。

据1987年版的《广西圩镇手册》里的“玉林地区圩镇北流县新圩”(178页)中有这样的记载:逢丑辰未戌为圩期,新圩镇驻地,在北流县城西13公里,人口4.470万。汉族,操粤语,明清年间建集市,集市以烤烟,花生,果蔗为大宗,赶圩近万人,公路通县城玉林。

据新圩镇玉虚宫石碑碑刻记载,玉虚宫始建于清雍正五年丁末岁(1727),雍正八年庚戌岁(公元1730年)冬竣工历时三年,距今278年历史。由于玉虚宫里是汉族信仰崇拜的北帝,从玉虚宫的建筑风格也尽是岭南的建筑、石雕、砖刻、木刻艺术风格。故,玉虚宫是西迁汉人定居后所建,为此,新圩成圩应早于这个时间。

从“第三次文物普查北流‘三普办\’普查资料中,这样写道:大江埠石桥始建于清光绪21年(1895年),南北走向,四孔红石板桥,长26.5米,宽1.8米,桥面距水面2.5米,桥面以五条红石钱铺设,四个桥墩前端尖阳刻有虾、蟹、鲤鱼、蝙蝠雕饰,是北流目前保护最完好的古石桥。

按民间的说法先有大江埠后有新圩、大江埠石桥,那么从史料上看,假如大江埠传说是事实,那至少在明末之前就存在了,至于能早到什么年代?那还得有待文物部门的研究考证才知晓了。好在,码头的砖石遗址还在,也许春暖花开时节,你去大江埠走走,说不定会有惊喜的发现呢!  

新闻推荐

北流“万名干部进农家”主题实践活动成效显

本报北流讯3月16日,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社、农民日报社、广西日报社等15家中央、自治区新闻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来到北...

北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流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