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悬赏排查精神病人须防负面效应

南国早报 2016-07-18 00:23 大字

朱慧卿/漫画

漫谈万象

□河南 张玉胜

近日,四川成都双流区卫计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奖励提供精神病患者线索的消息,称爆料人如果提供行为异常人员线索,可获得50元奖励,如果经过专业鉴定被确诊为精神病患者,则再奖励300元。(据《京华时报》7月17日报道)

据当地称,设奖排查精神病患者,缘自两方面考量:一是国家对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有很多关爱补助政策,线索奖励旨在发动群众把精神病患者找出来,让他们享受补助政策,有利于治疗与康复;二是最近各地陆续报道多起重性精神病人肇事事件,把精神病患者找出来实施监控或医治,可以减少或规避其对他人造成的生命与安全威胁。由此说来,此举的决策善意当显而易见。不过,好动机未必就一定有好效果,比如,谨防正常人“躺枪”就是人们对此举可能引发负效应的担忧。

首先,有关部门发布的精神病患者的11条“病症”就未必科学和准确。比如“过分话多、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由于其内容指向相对宽泛,没有什么叫“多”、什么是“慢”的具体量化标准,便极易导致认知“扩大化”;而“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的表述,更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横扫”之嫌,难怪网友特别是一些宅男宅女会有“躺着也中枪”、“快来举报我”的惊呼与调侃。标准的“不靠谱”势必导致人人自危或疑神疑鬼。

其次,举报精神病患者的鼓励政策或会被人为扭曲、利用。比如,将与自己有过节或矛盾的人谎报为“疑似精神病患者”,即便是此人经“专业鉴定”被最终排除,但此番“被精神病”的折腾已让举报者达成打击报复的目的。

善政还需善为,凡事当循法治。排查精神病患者,必须充分尊重人权,保障公民隐私,讲究方式方法,切忌层层分解目标,警惕负面效应,尤其不宜搞“群众运动”和有奖举报。正如专家们的观点,单个疑似症状不足以认定一个人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的发现和诊断,应该首先由患者家属启动,政府公权才能介入”。

新闻推荐

每天说声我爱你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