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瘦肉精的前世今生 监管很难 治理面临困局

兰州日报 2011-04-03 03:48 大字

“瘦肉精”就像食品界的慢性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各级监管部门与之进行了长期斗争,然而每一次运动式的打击之后,“瘦肉精”总能死灰复燃。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央视揭露农业龙头企业“双汇”也用瘦肉精生猪,一时舆论哗然。国家和相关省市随即展开大规模的清查瘦肉精行动。

然而,这很可能又是一次堂吉诃德式的冲锋——过去多年里,瘦肉精屡屡制造食物中毒事件,但始终不能换来问题的彻底解决。

更引人深思的是,涉案的河南猪场在接受检查时,曾一度查不出瘦肉精残留。原来猪农使用的是新型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传统手法检测不出来。

2002年,农业部禁用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俗称“瘦肉精”)包含7种药物:盐酸克伦特罗(传统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盐酸多巴胺、西巴特罗、硫酸特布他林。如今,农业执法人员多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剩下5种极少抽检。

会不会有其他药物代替现有瘦肉精,得以逃避监管呢?专家认为,瘦肉精确实有进化的可能。

出身:美国舶来品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将其混入猪饲料进行饲养实验。1987年,国内科研界首次接触“瘦肉精”

2009年2月,广州70余位市民食用猪肉后,出现中毒症状。随后查明,这批生猪来自天河生猪交易市场,猪肉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随着媒体的深挖,瘦肉精进入中国的历史路径渐渐清晰。

盐酸克伦特罗原是一种哮喘药,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扩张支气管平滑肌。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将其混入猪饲料进行饲养实验,意外地发现它能促进猪的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同时使肉色鲜红,卖相更好。1987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佟建明翻译美国饲料杂志的论文《使猪多长瘦肉的新营养分配剂》,这是国内科研界首次接触“瘦肉精”。

发展:科研界推动

南京农大、东北农大在此研究方向下开设课题,引发科研界热潮,但实验均以测定药物效率为导向,而忽视副作用

“促进生长、提高瘦肉率”,对当时生产力低下的中国养猪业有巨大诱惑,于是各高校纷纷投入研究:1989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进行饲养实验,证实盐酸克伦特罗确实能提高瘦肉率。由于只检查猪肉而未检查内脏,他们认为该药物没有副作用;南京农大、东北农大在此研究方向下开设课题,引发科研界热潮,但实验均以测定药物效率为导向,而忽视副作用。

实际上,当时的科研界对瘦肉精的副作用还不仅仅是“忽视”。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梓荣也是“瘦肉精”推动者之一,他向媒体回忆,当年其实也发现了瘦肉精的副作用,但不宜和行政部门唱反调,所以论文中没有提到。

行政指导与经济利益的挟裹下,科研界放弃了严谨、中立的原则。1988年至1991年,欧共体和美国FDA相继禁用盐酸克伦特罗,西班牙、法国、美国均出现中毒事件,但这并没有引起国内科研人员的警惕。甚至到了1997年,中国农业部明确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但学界仍有人想继续推广。

进化:新型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同样能提高猪的瘦肉率,且号称“代谢更快、残留更少”,成为“新型瘦肉精”

1997年后,各地农业部门开始建起检测网,对盐酸克伦特罗作抽检。然而,另一股潜流正在涌动——与传统瘦肉精同属“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莱克多巴胺,同样能提高猪的瘦肉率,且号称“代谢更快、残留更少”,成为“新型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进入中国的路径,与盐酸克伦特罗如出一辙:1987年美国公司研制成功,并经过饲养实验;中国科研界迅速投入研究,成都化学所最早合成该化学品。随后中国农业部将其列为禁药,但FDA批准美国猪农限量使用,国内饲料企业怀着“将会解禁”的侥幸心态,偷偷发展生产技术。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瘦肉精进入中国的每一个环节,贪婪都战胜了理智。

1998年,香港17人中毒;2006年,上海300多人中毒;2009年,广州70余人中毒……瘦肉精进入中国以来,报载的受害者就有数千。

困局:监管很艰难

这些药物都是简单的化合物,一旦国外有类似研究,证明它们使用效率也很好,那么国内很容易就合成出来,形成更新型的瘦肉精

今年3月,央视搅起的瘦肉精事件引发全国拉网式排查。央视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在涉案养猪场检测,竟发现查不到瘦肉精残留,当时所用的检测卡只能测盐酸克伦特罗。在央视记者的建议下,执法人员换用莱克多巴胺检测卡,一下就揪出阳性样本。原来,河南当地平时只查盐酸克伦特罗,使莱克多巴胺得以闯关。

2005年农业部公布的日常抽检计划,确实不包括莱克多巴胺。

广东省农业厅日前告诉记者,从3月16日排查至今,样本共105份,全部合格;然而话音刚落,广州从化市就查出一批生猪含莱克多巴胺,全部销毁。广州市农业局不肯透露生猪来源,但报载“小道消息”,生猪就产自广州某区。

农业部门表示,广东一直都在抽检莱克多巴胺。但禁了盐酸克伦特罗,迎来了莱克多巴胺。禁了莱克多巴胺,瘦肉精还会不会进化?毕竟在禁用目录里,同类药品还有5种之多。

接受记者采访时,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农业部兽药残留委员会委员陈杖榴表示,不排除这个可能。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药理是一致的,用同类药物应该也能提高猪的瘦肉率,副作用也会类似。但是现在国内外都还没有研究,到底其他5种药物跟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相比,效率是高是低?”陈杖榴表示,这些药物都是简单的化合物,一旦国外有类似研究,证明它们使用效率也很好,那么国内很容易就合成出来,形成更新型的瘦肉精。

若真如此,监管部门将极为被动。“我们现在没有对其他药物做检测,听说有添加沙丁胺醇 的,但是很罕见,只能说是极个别案例。”广州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检测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农业执法力量之薄弱,现有检测已经是沉重负担,不大可能抽检还没“作案”的药物。有个矛盾则无人回答:既然没有做抽检,又怎么知道添加沙丁胺醇是“罕见的”、“极个别的”案例?

期待:新供需格局

官方声音说:瘦肉精是个别现象,隐藏在千万散养户的猪栏里,很难监管;养猪业内则总是有人爆料:瘦肉精很普遍,甚至有的规模化猪场也在用

在每一场瘦肉精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两种声音。

官方声音说:瘦肉精是个别现象,隐藏在千万散养户的猪栏里,很难监管,提高规模化养殖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养猪业内则总是有人爆料:瘦肉精很普遍,甚至有的规模化猪场也在用,只是出栏前停用一段时间,残留量控制好,就不会引起急性中毒。

没有人能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相。但是根据市场规律,若监管不当,“劣币”会驱逐“良币”。

例如,美国规模化养猪场的检测较为严格,且美国人不吃内脏,FDA允许猪农少量使用莱克多巴胺。

在中国,政策下面有对策。

业内人士透露,只要把莱克多巴胺的分子式变一下,就可以逃过检测;还有一些高校专家研究出“掩蔽剂”,先与检测试剂作反应,试剂就不会发现莱克多巴胺;更简单的方法是停药半个月,甚至喂猪吃利尿药,突击降低残留值……这样,使用莱克多巴胺的猪农,只要没造成中毒事件,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从而逐步把诚实的猪农赶出市场。

监管缺位引起无序竞争,能否通过市场本身自我修复?也许可以!因为瘦肉精事件频发,消费者正在重新审视肥肉。

上世纪90年代,出于健康饮食的需要,消费者对“一斤猪肉七两肥”很反感,国外瘦肉型生猪得以进驻中国,并迅速取代本土猪种成为主力。近年来本土猪种复兴,广州市面已有“壹号土猪”、“粤东黑猪”、“蓝塘土猪”等品牌。企业以“土”为招牌,用传统方法放养生猪,养育时间长、肥肉多,却因香味浓、令人放心而卖得高价。

新的供需格局,在打击瘦肉精上能否更胜于政府监管?我们还需要时间来揭晓答案。

□据《羊城晚报》

相关链接

下个“新型瘦肉精”离我们多远?

随着科研的进步,瘦肉精不断嬗变。在双汇“瘦肉精”事件和从化“瘦肉精”生猪事件中,被检测出来的莱克多巴胺,取代了传统的盐酸克伦特罗,被公认为“新型瘦肉精”。

“多变”的瘦肉精

这些科研产品并非普通人可随便生产。黑市链条的背后,是科研力量的暗中推动。

在国家公布的动物和饲料禁用药物品种中,瘦肉精种类就高达7种: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盐酸多巴胺、西马特罗、特布他林。

以盐酸克伦特罗为代表的瘦肉精,早在2009年的时候,因为广州出现市民中毒事件,这种瘦肉精遭到国家严厉打击。

但这并没有让瘦肉精销声匿迹。3月23日,广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确认从化同一批次24头生猪含有莱克多巴胺。再加上之前双汇也检测中这种药物,因此,“新型瘦肉精”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两者同属一种药物,作用类似。”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质量负责人樊福好说,由于其它瘦肉精价格昂贵,而且效果无法确定,因此,市场上出现的瘦肉精主要有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两种。近年来,国家重点检测的是盐酸克伦特罗,对莱克多巴胺的检测则比较晚,有些地区甚至缺少检查,因而常被不法分子利用。

樊福好说,由于进口的瘦肉精价格比较贵,因此,市场上出现的瘦肉精主要是国内黑窝生产。他认为,瘦肉精最终是通过饲料进入猪体内,因此,监管部门不可忽视对饲料尤其是非法饲料厂的监督。

利益驱动科研

“有很多人提倡瘦肉精,称只要正确引导使用就好,但我是一直反对的!”樊福好坦言,近年来,有部分科研人士支持中国打开瘦肉精禁区,他们唯一的依据是,在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允许使用瘦肉精。

“瘦肉精到底有没有毒?有!”樊福好说,他们曾在对动物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食用瘦肉精会导致红细胞携带氧气的功能下降。因此,“西方的观念是有误区的,我们的科研也有比美国先进的,瘦肉精绝对不能解禁!”

有专家高呼,瘦肉精可以使生猪实现营养分配。但樊福好批评说,肌肉的成长需要氧,食用瘦肉精后会导致肌肉缺氧,从而引发肌肉变态生长“这样长出的丰满的肉是无功能肌肉,会是安全的吗?”

樊福好认为,瘦肉精主要留在生猪内脏,我国和美国的消费习惯不一样,因此,不具有效仿性。一旦瘦肉精解禁,研发、生产、销售就可以形成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

提前预防很难

莱克多巴胺出现后,目前,国家已将其纳入检测网,莱克多巴胺再次遭到打击,但以后会不会再次出现新型瘦肉精,没有专家可以确定。

“现在的检测方法是修修补补,发现了什么就检测什么,很难有提前预防的效果。”樊福好建议,如果从建立生猪健康评价技术出发,对防止瘦肉精会有未雨绸缪的作用。

□据《南方日报》 汤凯锋/文

新闻推荐

历史上惨痛 的高铁事故

不幸的事故总是相似的,而造成不幸的原因,则是各有各的荒唐。“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也许不是高速列车事故伤亡人数最多的,但高速列车追尾,这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