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7 8 年报名截止头一天,他才决定报名新晋奶爸挂起黑眼圈进考场
读大学时,尹德宏为同学篆刻印章。
经历者:尹德宏 考入学校: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
1978年7月20日,宜宾市柏溪小学高考场,29岁的尹德宏与几百名考生一起,争取通往大学的门票。
高考前两天,他的儿子刚刚出生。熬夜照顾了奶娃儿,挂着黑眼圈,这位奶爸依然像打了鸡血一样,沉着应试,最终考取了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
报名截止头一天
尹德宏才决定报名
1969年,19岁的尹德宏下乡到宜宾县双龙区沙溪公社沙河生产队。这里紧挨云南,背靠大山,有文化的青年很受老百姓关照。
在生产队的日子里,尹德宏要栽秧、犁地出工,同时也搞宣传、表演样板戏。还要帮生产队开拖拉机,在村小代课等。
1973年,尹德宏被选拔到宜宾师范校、泸州教师进修校读中专,之后在宜宾县朝阳中学当老师。
“原本以为人生就按着教书的路子来走了。”尹德宏说,其间认识了妻子,两人在1977年8月结婚。因为想着已经成家,1977年第一次高考时,他没有想过报名。
1978年,距高考报名截止仅剩一天。一起教书的同事韦如炳来动员尹德宏。“当时爱人怀起娃娃,都要生了,我非常犹豫。但最后还是咬牙报名了。”
因为教师只能报考师范类学校,他和韦如炳填了四川师范学院的中文系。
一边考试一边用毛巾擦汗
试卷都被汗打湿了
报名后再算时间,距高考不到一个月。
没有教材,没有充足的时间,尹德宏只能在每天下班之余,浅浅复习。
因为从小喜欢读书,积累了不少历史、文学知识,尹德宏对即将到来的考试也有几分自信,觉得高考是对自己的一种检阅。
1978年7月18日,距高考不到2天,尹德宏的儿子出生了。
“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年轻人,生娃娃有很多家人来照顾。我们只能靠自己。”尹德宏说,妻子还在县医院住院,他独自把娃娃抱回家里照顾。
一个大男人哪能对付得了一个嫩娃儿?这位新手奶爸的瞌睡几乎没睡到,连续与啼哭、屎尿奋战两个通宵后,他挂着浓重的黑眼圈走向了考场。
7月的宜宾,闷热无比。柏溪小学的考场没有风扇,不少人准备了白色毛巾搭在脖子后面,不停地擦汗,试卷很快被手上的汗打湿。
小学校的课桌椅子都很小,尹德宏坐在位子上,脚都放不下,但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虽然没睡好瞌睡,但我的精神是很亢奋的。”在考生中,有比尹德宏年长的人,也有比他年轻的人,甚至还有教过的学生。
和尹德宏一样,几百位考生都异常珍惜这次机会。大家都知道,机会不会像夏天的花一样,开完一朵接着还会开下一朵。
语文考了83分
排在全省前面
高考结束后,尹德宏关注着录取的信息。
在《四川日报》上,他看到一篇《考场阅卷巡礼》的报道,报道说全省语文科目有81分的好成绩。
后来入学后,老师告诉尹德宏,他的语文成绩考了83分,在全省排在前面。与尹德宏一起参加高考的韦如炳,也被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
这一年,尹德宏的弟弟也参加了高考。弟弟完全没有学过高中数学,虽然数学考了零分,但最终被现在的西华师范大学录取。
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尹德宏却没有想象中的高兴。想着儿子刚刚出生,如果去读书,自己不能带薪,相当于没有收入,家庭的压力摆在眼前。
尹德宏的父母都是教师,鼓励他去读书,并在经济上给予资助。
就这样,尹德宏来到成都,开始了大学生活。
在大学校园里,他像一条离开大海很久的鱼儿,重归知识海洋。除刻苦学习,他还担任了学校广播站编辑,继续发挥宣传特长。
大学毕业后,因为表现良好,系主任推荐他留校。尹德宏考虑到家庭,决定回家。
他已做好准备,回宜宾县当老师。正好宜宾地区市级机关需要年轻人,他就在机关工作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
(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参会人员齐声诵读《道德经》李兴海诵读国学经典“经典国学与幸福人生”讲座现场本报讯(记者张建群文/图)“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6月4日,宜宾县九彩虹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大厅里座...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