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宜宾楠木故宫挑“大梁”

宜宾晚报 2016-08-29 00:00 大字

□ 张兴明

北京故宫于1987年就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24位皇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规模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

现在,人们游览北京故宫,会对它的历史产生兴趣,也会对建筑的宏大辉煌叹为观止。可是,大家怎么也不会想到,撑起故宫的栋梁之材,竟然有一部分出自偏远的四川宜宾——这里,不仅有历史的故事,也有真实的证据。

■ 木中之王

楠木生长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混交林中,喜爱险峻之处,长速极慢,数量稀少。但是,其黄色恰巧皇室喜爱,加之,楠木纹理细腻漂亮,散发阵阵幽香,可致千年不腐,质地非常坚硬,于是成为皇宫专用品,并冠以“木中之王”、“皇木”、“贡木”、“国之栋梁”、“神木”等美名。特别是上好的金丝楠木,在日光下闪烁丝丝金光,更是金贵,惹人喜爱。

一般说来,一株成材楠木需要百年以上,能做栋梁者需要四五百年,高仅三四十米,直径一两米而已。而建造一座宫殿所用楠木要攒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楠木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内藏豺狼虎豹和害虫毒蛇,寻找、砍伐、运输、保管等,耗费巨大,即使找到砍倒,也难运出大山深壑。当时境况,可想而知!

■ 文字如山

故宫的梁柱,部分产于宜宾,可是铁证如山。

《明史·宋礼传》记载:“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夷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原在南京的都城迁往北京。然而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北京周围已经难以解决,于是,只得再向四川安排落实。

反正,四川贡献楠木已成习惯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等的楠木棺木是否宜宾之物无法考证,宜宾的楠木“僰人悬棺”肯定是宜宾自产。而且,秦始皇修“阿房宫赋”时,已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唐代修建“大明宫”也砍了多少蜀山楠木……

修建南京那个“六朝圣地,十代古都”,宜宾的楠木已经贡献不小了。

明代嘉靖乙卯年(1555)版《马湖府志·第三卷·提封下·形胜·山》记载有“神木山”在“西二十里,有记”。记为“国朝翰林院侍读学士胡广奉敕撰”,其文写到“永乐四年(1406)秋,询谋于群臣……必营宫殿”,皇帝“乃用命入山,以伐材焉”,故“集工部尚书臣宋礼取材于蜀,得大木于马湖府。围以寻尺……逾寻丈……计用万夫力乃可以运……一夕,忽自行达于坦途……”,而且还“闻山呼声者三,振动天地,神显其灵”,于是记事刻石。后面还有 “蛮夷荒服,蚁附而至”、“皇帝有诏,取材于蜀,神木之山,岷峨是属” 铭文等。

关于这事,《马湖府志·第五卷·秩祀》说:“神木山祠,在沐川(即今屏山县中都镇境内)东南现山,永乐四年建。”《大明一统志》记载:“神木山,在沐川长官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葛溪山,本朝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山……”。

由此可见,朱棣移都北京时,修建宫廷的楠木取自于神木山。而且,《马湖府志·第五卷·秩祀》还记有一个“能静江湖,止风雨,运神木”的“显应祠”呢!

这可真如《马湖府志》中郎中杨抚和所写:“天尽东南第一州,真材偏为栋梁留。”

其实,真相并非如粉饰者所说那样美好,据《四川通志》记载了四川巡抚宪德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南下采木之所见:“产木之处,十室九空,人民无几,即尽其州县之老壮男妇,俱充木夫,进山一千,出山五百,白骨暴于木莽,谈及采木,莫不硬咽……”

寥寥数语,可以看出,砍伐楠木是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冤魂甚多。

其实,在宜宾境内,不仅是属于屏山县的马湖府产楠木,宜宾县的大塔、双龙、横江、李场、安边,筠连县的塘坝,以及江安县,也是同时采伐后“移至水次,顺流而下”,水抵运河,折流而递。沿金沙江、长江,经宜宾、重庆、武汉、南京,至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暂泊,再沿运河北上进京,抵达京东张家湾,上岸搬运至崇文门神木加工厂。

■ 四通石刻

除了文字的,还有实物作证。

目前,在与宜宾市辖地隔河相望的云南盐津县滩头乡,有两处石刻摩崖。

其一是:“大明国洪武八年乙卯十一月戊子上旬三日,宜宾县官部领夷人夫一百八十名,砍剁宫阙香楠木一百四十根,费银九百三十万两”。

其二是:“大明国永乐五年丁亥四月丙午日,叙州府宜宾县官主薄陈典吏可等部领人夫八百名,拖运宫殿楠木四百根”。

其三是:有人曾经在屏山县中都镇宏安村神木山下的“皇城”遗址附近的夏吉荣家,见到了已被切割为四块的《神木山碑》。

这些,都再次说明,撑起故宫的,也有宜宾楠木。

新闻推荐

四川川南(宜宾)人力资源市场现场招聘会信息8月31日、9月2日

宜宾市翠屏区老妈乐日用品经营部营业员,12名,18-45岁,能吃苦耐劳,有敬业精神。待遇:底薪1800+提成。宜宾县全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车泵工,1名,23-38岁,勤奋务实,持B2以上驾照,连续从事大型车辆驾驶工...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