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仙山名何来
□ 骆为荣
宜宾城市西北隅,坐落着遐迩闻名的道教名山——真武山。该山雄踞滔滔岷江南岸,携手巍巍翠屏而与江北之观斗山同根相连。山上竹木葱笼,鸟语花香,古观洞府星罗棋布,仙人圣迹悠然自在,因之有“北青城,南真武”之赞誉。1996年,国务院将真武山庙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山上立有保护石碑。从山上诸多石碑上,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真武山。
1984年出版之《宜宾县志清嘉庆版校注本》,在其宜宾真武山明代碑刻《修真武祠记》“注释”中说:“真武:相传古代净乐国王太子,越东海,遇天神赐以宝剑。入武当山修炼,居四十二年,白日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世为北方之神。本号玄武,后改真武。”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一言:真武本为元始(或太始)化身,托胎为净乐国王子,不统王位,入太和山(即今武当山,取“非玄武不足以当此山”之意而名)修行,功成飞升,得封“玄天上帝”, 号曰玄武。统有龟蛇二将,并有金童(即周公)、玉女(即桃花仙女)侍从左右。宋、元朝野崇信真武,宋真宗将神通广大的玄武神,尊封为“真武帝君”;元成宗时,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明成祖(即永乐帝)朱棣称帝时,更特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倾力建造武当山宫观,在天柱峰顶建起“金殿”,殿中真武“金像”重达万斤,又制订《御制大明玄教乐章》为祭祀真武而用,传诵至今。明清时皇宮室内多供有真武像,而诸衙门中,几乎皆有真武庙。据明时刘效祖所撰《重修真武庙碑记》曰:“缘内府乃造作上用钱粮之所,密迩宮禁之地,真武则神威显赫,祛邪卫正,善除水火之患”,故普天之下“莫不建庙祀之”。新中国建立前,真武庙观遍布全国城乡,香火甚旺。今多辟为宗教场所和旅游胜地。
宜宾城区真武山,因山观大殿主供真武帝君而得名。此山海拔369米,又名师来山、仙侶山。真武山上,清代所立《重修无量殿碑记》记有:“叙郡(即古宜宾)城北,有山巍峨,后带大河(岷江又称府河)。昔有人浮舟至此,忽见一道人自空而降峰顶,即之不复见。固名师来山。至宋,有杨真人遇郁仙姑于此,又名郁姑台。是山,仙托迹于蓬莱、崆峒,齐名于寰宇者久矣。”杨真人在此遇仙女郁姑,而得道飞升,留下“郁姑台”“仙侣洞”“杨仙洞”等,旧《宜宾县志》将“郁姑仙踪”列为“宜宾八景”之-。
关于“师来山”之名,还有一说。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五斗米道教创始人张陵(即张天师, 字辅汉)沛国丰邑人(今江苏省丰县),溯长江西进入川,至江之起点、金沙江与岷江合流处之僰道(即今宜宾),定居修道。业内有传,因张天师散披长发,故被人尊称为“披发祖师”。祖师在僰道山(今之真武山)上建法堂, 广招门徒,传道数载,后逆岷江而上,在川西鹤鸣山创建了五斗米道教。为纪念创教始祖,信众在僰道山张陵炼丹修行处,建有“祖师殿”, 供奉始祖披发神像(该披发仗剑立于龟背上的铜塑像已毁于“文革”),定山名为“师来山”。原建于山脚江边的半边寺的山门后,有石板梯路通向面江壁山腰。在此半山悬岩空地,塑有一仗剑金衣仙人,骑龙遨游太空,传说此仙就是张天师。
新闻推荐
晚报讯“20多岁的人突然失联了,我们也不知道去哪里找?”昨(10)日,家住宜宾城区南岸宜都天成小区的小丽(化名)说。■私人物品放在门卫处9日,一个名叫任涛的男子来到宜宾城区南岸宜都天成小区,将手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