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宜宾最早的城墙

宜宾晚报 2016-08-04 19:53 大字

□ 罗平

城墙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城市街道是随着城墙建设而逐步建立的。

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从建筑的原材料分,分为建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和砖石混合砌筑多种类型。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明朝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修筑城墙。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

■ 明洪武年间“高筑墙”

宜宾的城墙最早应建于唐代夯土为城墙,俗称“土城”,惜毁于唐会昌二年大洪水。现存叙州三江口石城(石城城垛为清代增修)建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是四川总兵李文忠为贯彻明太祖“高筑墙”的城市防御战略思想,“发军戍诸郡要害”时特命修筑,当时四川初定,成都、重庆、宜宾三城都在大修城墙,三城倚江鼎足而立,威慑西南,是明代早期巩固四川行省统治的三大军事堡垒。

宜宾的石城面积,明代洪武时期约0.8 平方千米,“高二丈七尺,厚一丈八尺,周长一千八十七丈(约3623米)”,“东、南以大江为天堑,西、北凿濠广五丈,深一丈五尺,城内水道各有暗沟,宽二尺,深三尺,沟内有井深八尺,每三年淘井一次,以防淤塞”。宜宾石城墙时共开六道城门,即东丽明门(今东门),东之南合江门,南七星门(今小南门),西文昌门(西门),北武安门( 北门),定南门(大南门)。所开六门,五门临江,仅西门离江稍远,有利于水陆衔接。

■ 石城墙尚存614米

明代所筑的石城墙,目前尚存数段,共长614米,厚度为6.7米,高度5.6—6.3米,砌墙的大石块重逾一吨以上。

明代城墙修建线路,经查《宜宾县志》及作者个人考证,简述如下:明代城墙是从北武安门(今二医院门口)起,经崇义街(今二医院)与东壕街相通,过咸熙街连崇报寺,经东顺城街到东丽明门(水东门),又从“百二河山”牌坊延交通街至合江门,从合江门沿天全街至定南门(今大南门戎州桥头),顺涌泉街南侧经水洞口(今将军街)至城墙巷(今虹桥旅社),过鼓铺巷沿女学街南侧,在水池街公厕转角至楞严阁(今民生市场)到西街文昌门(今西街宜宾大酒店门口),顺仁和街后军分区界至人民路口穿翠屏区区委至鲁家院水井街上段转角,经区委宿舍至北壕街,连接武安门(今二医院门口)。

明代所筑的石城墙将宜宾围成了坚固的古代军事堡垒,对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和保卫城市百姓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宜宾今存有部分城墙遗址,1998年,宜宾市人民政府己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建设,目前老城区尚余东顺城街段、水东门滨江广场段、冠英街段、光复街段、民生市场至女学街段、仁和街段与北壕街段。

新闻推荐

山高德为路 水静香自远

病理科医生正在对切片进行分析一张薄薄的诊断报告,可能会决定一个幸福的家庭未来的命运。安静的走廊,洁白的病房,多少病人和家属在这里等待医生的诊断报告。一页纸的背后,也许是仁慈,也许是残...

宜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宜宾最早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