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宜宾过年:农耕岁月的民俗风情画

宜宾晚报 2016-02-01 20:33 大字

□ 凌受勋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这句俗语把春节的意义说得明白晓畅。春节传承了千百年,形成的丰富多样而又异彩纷呈的民俗传统,是一副绚烂多彩的民俗风情画。老宜宾人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春节,在过去的农耕岁月里,从腊月间开始,人们就忙着扫房、祭灶、写春联、办年货,直到正月都是马不停蹄地奔走忙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凝聚亲情,大爱之心及于乡邻,尽情享受春耕大忙前的这一段好时光。本期文化特邀宜宾民俗学家凌受勋撰写“那时候的春节”,带大家回味“年”是头等大事的岁月,体会那浓浓的年俗和年味。

办年货 丰衣足食过新年

腊月各户人家办年货甚忙,城乡赶集人数骤然增加,春联、年画供不应求,卖“洗脸壳”、香烛的也多了起来,再穷的人家都要贴春联,贴上簇新的门神,也要买香蜡,用于祭祀祖先。大凡家中的常用之物,譬如盐巴就要多称上一两斤。如有剩余的钱买上一两条鱿鱼更好,土火锅里面若放上鱿鱼,那鸡汤就要鲜得多。这样一来,赶场时夹背里装的东西便垒起了尖尖。

各家都在忙着推鸭儿粑、黄粑,打糍粑、酿春酒、做年糕、制粑果儿。有些人户在忙着打炒米糖和苕丝糖。阴米子已经蒸来摊在簸箕里阴干,使其自然硬实;将阴米子放到菜油中油炸,阴米子膨胀,每一颗都变得胖嘟嘟的;把饴糖和白糖放在锅里熬化,将炸好的阴米子放到糖汁中搅和,加入熟芝麻、花生米;然后倾倒在案板上的匣子内,压实,切成方墩墩,用白纸包好,炒米糖就做好了。市上卖的炒米糖,不是用的阴米子,而是用的“人参米”,嚼起来没有韧性。一般做炒米糖的人家都要做苕丝糖,先将红苕煮熟,切成细丝,阴干,油炸,而后放到饴糖、黄糖汁里,加熟芝麻、花生米,切块包好。苕丝糖和米花糖都需要搁在细颈大罐子里,里面放上用纸包好后的滚子石灰。这样的米花糖、苕丝糖一个正月吃下来都不会回潮。做米花糖、苕丝糖要消耗多量的油和糖,也不见得家家都承担得起。当然最常见的是零食是将干花生炒熟,以备新年待客用。新年头,家里来了客人,拿不出点好东西,古道热肠的宜宾人总觉得过意不去。总之新年就要有丰衣足食的景象,不然的话,那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制新衣 从头到脚一身新

宜宾旧俗,新年须一身新,制新衣是腊月间的一件大事。整个腊月间,最忙的当属制衣服的裁缝师傅。在农家院坝里,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两根长条板凳重在一起,四根板凳撘一张门板,门板上摆着一些布料和剪刀,一群小孩和妇女围在一个肩上搭着皮尺的裁缝身边,等着量尺寸。家境好点的人户,会买回各种漂亮的衣料给家人缝制新衣。条件差点的,也会想方设法添置一两件衣服,为家里增添一点过年的喜气。再不济的总要买最便宜的白布给娃儿些缝衣服,做成后再包点廉价的染料硫化蓝染成蓝色。裁缝都是乡民们熟悉的,将货收回去后定会加班加点地在过年前将衣服赶出来。

裁缝只能缝制新衣服,新鞋子就只有自己做了。到了腊月间,农事一松懈,各家的老祖母、母亲和大姐姐们就开始赶制新鞋。将早已在屋侧竹林里拣回的笋壳拿出来,先按脚的大小剪成鞋样,然后打鞋底,做鞋面。大年三十全家全家团圆之夜,要洗净了脚才能试穿新鞋。

辞旧岁 “团年”“年饭”吃起来

腊月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从这一天开始到除夕 ,家家置办年货甚忙,城乡赶场的人骤然增加,物价应时上涨。春联、门神也售尽,买香蜡的多起来,店家赶紧补货。此时,各家男子则清结债务,打扫卫生,糊窗户,挂灯笼,酿酒、治具,陈设物品,门庭焕然一新。女子则治糖果,制食品,连日操劳,手脚不停。光绪《叙州府志》记载宜宾人除夕祭祀祖先前,“先合食,伯叔、兄弟、僚婿,以次招宴集,谓之吃年饭。”民国《南溪县志》特别说明吃年饭,又叫“团年”。这里说的“团年”是亲戚间的聚会,时间定在在除夕前。

至腊月三十,阖家也要吃年饭,团年一次。陈列“二刀”猪肉(宜宾人称为“刀头”)约两斤一块和丰盛酒菜,祭祀祖先。盛馔祀祖礼毕,将“刀头”切开,合祭祖的其他菜肴,盛于小碟,合家无论大小均给肉一碟,家中喂的猫、狗,也照样给一份,称为“分年饭”。 又叫家中小儿持刀向果木干上斫一小口,以饭纳口中,称为“灌年饭”,灌时还要念祝词:“斫一刀,结一挑;斫一口,结一斗。”继而发压岁钱给小孩。鞭炮声在旷野中此起彼伏。天气寒冷,全家在柴火堆边“守岁”至天明。

贺新年 规矩多图吉利

正月初一全家老小皆早起,全身上下焕然一新。摆香烛备美酒,祭拜天地祖宗及尊长,叫做“贺新年”。向喜神方向拜祭,期望在新的一年里有喜无忧,称为“出行”。

正月初一早晨要吃汤圆,象征万事圆满。初一上午九十点钟还要吃面。邻居亲戚往来相贺,有身份的世家派人沿街“投刺”(散发名片),有的将名片贴在人家大门上,有的塞进人家门缝即走。万清涪《南广竹枝词》道:“预裁帖子贺新年,投刺来从半晓天。最是到门防剥琢,沿街一例贴红钱。”说的是南溪县城中士人以帖相贺的情形。这一天,禁忌颇多,堂屋神龛上的灯不能熄灭,龛前香炉的香不能燃尽,不扫地,不用刀,不能坐门槛,盥洗沐浴之水也不能倒掉,怕将好运扫出门,斗、秤、剪刀、尺子之类皆收捡不用。午餐摆茶食,吃年糕、炒米糖、苕丝糖、黄粑、猪儿粑之类。各家各户皆悬挂红灯笼,入夜则燃灯相望,一派喜兴的景象。

初二吃肉,叫做“启牙”。早餐过后,即赴亲戚家贺岁,称为“拜年”,所到之处主人用糖果招待。自此以后互相宴请,直至正月底宴请尚未完结,叫做“请春酒”。喝了“合庚酒”,订了婚约的男女拜年很庄重,未过门的女婿拜见未来的丈母娘,要穿戴整齐,厚礼相送,为未来的丈母娘挣足面子。未过门的女婿只在丈母娘家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就要带着未过门的妻子到公婆家拜年。像这样的准夫妻同行,往往是男的走在前,女的保持一定距离,跟在后面,相互不说一句话。路人看见这样的行人,就知道他们的关系了。

新婚者于元旦后择吉日,“新姑娘”乘两人抬的小轿,新郎倌跟着轿子一路小跑,携好酒和猪肘至叔伯、姑母、舅舅家朝贺,必须夫妻双至,叫做“拜新年”。

初一一大早去庙里烧头柱香的人,一打开大门还会看见一个全身披挂,手持甘蔗上糊纸做成“钢鞭”的“神道”,端着托盘立在自家门口,不开腔不出气地堵住门,这是扮作财神来贺春的乞丐,家里就会出来个人给他赏钱。在真武山的朝山路上也间杂一些乞丐,真武山道观里的道士也破例在偏殿设素席招待他们。春节上庙的人,不管有钱与否,这时都会大发善心,施钱也较平日多些。

“耍耍场” 初一耍好赶劳累

生活在宜宾县福林山区的人,地无三分平,出门就爬坡,农人们常年累月地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很少走出大山,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放松一下。对于他们来说, 场镇是最大、最热闹的地方。赶场就成了人们向往的一种活动。只要逢场,有事无事都要上街去溜溜,叫“赶耍耍场”。过了除夕夜,初一早上,农人们吃罢猪儿粑、汤圆之类,换上最满意的一件新衣服,便成群结队,欢天喜地去赶场。乡下的风俗是,大年初一必须要耍好,耍安逸,耍痛快,要横草不拿,顺草不捻,连扫帚也要藏起来。只要初一耍好了,这一年就可以摆脱劳累。

每到大年初一,那些常年由农人肩挑背磨踩踏出来的羊肠小道上,就走着穿着新衣去赶耍耍场的人们,也不买什么,也不卖什么,空手两脚朝场上走。他们成群结队,全家出动,像百川归海汇集到场上。小小的场镇里,人挤人,人挨人,人看人,你走一步,我移一步。一整天的耍耍场,就这样在只有一条街的场上赶下来了。若是逢上下雨天、落雪天,仍是照赶不误,场面也依旧,只不过是一身新衣服沾上满身泥巴罢了。

新闻推荐

春暖花开 皮肤病迎来高发季

晚报记者陈代容最近,微信朋友圈被盛放的海棠、玉兰、郁金香、油菜花等所占据,真可谓百花齐放。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春天也是一年中最为变化无常的季节,也是最容易患皮肤病的季节。日前,记者从...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