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质量强市 建绿色宜宾

宜宾晚报 2015-12-12 20:38 大字

记者 胡松华

宜宾,是中国西部一个区位独特、资源富集、山水相融、风光秀美的城市,地处四川南缘,川、滇、黔三省接合部,幅员面积13283平方公里,总人口554万,辖2区8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名酒五粮液的故乡,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白酒之都”“中国早茶之乡”等美称。

宜宾,“三江六岸”孕育的山水绿城,2190多年建城史、4000多年酿酒史奠定了宜宾因质量而生、因绿色而美的城市发展基石。

宜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2013年5月23日,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明确了“绿色引领发展,质量推动跨越”的质量发展主旋律,将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摆在促进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位置;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宜宾为第二批19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城市之一;2015年,建设“绿色宜宾”写入了宜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草案),以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加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生和政府服务建设。

宜宾,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将始终坚持“以质取胜、质量第一”的质量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标准、品牌、技术服务的建设,实施标准化工程、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工程、质量发展补助工程、质量管理示范推广工程、质量教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产业质量水平,使质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使绿色发展成为实现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让追求“绿色.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质量,是宜宾的灵魂;绿色,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写照。今天的宜宾,已经成为一座生态宜居的现代质量之城,它正以开放、文明、大气磅礴的姿态,昂首阔步迈向“质量时代”。

■ 绿色宜宾 质量先行

近年来,宜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确立了“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发展形象定位和“辐射吸纳川滇黔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着力构建全省商贸物流中心、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川滇黔区域交通枢纽中心 “三个中心”,全面打造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重大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六大基地”,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建设“绿色宜宾”,加快步伐在次级突破战略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宜宾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始终把“绿色宜宾、质量宜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遵循,作为搞好民生工作的取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致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致力环境兴市和城乡综合治理。在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宜宾人深切体会到,质量既是关系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质量发挥着推动经济升级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只有把质量搞上去,才有竞争力,只有把质量搞上去,才能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宜宾把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与质量强市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掀起质量共治、质量提升高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业、产品、工程、服务、环境五大质量稳定提升,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质量魅力城市”,目前已有翠屏区、宜宾县2个县区通过了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验收。

■ 共建共享 立体推进

宜宾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2006年,宜宾开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2013年,宜宾全面启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2013年11月26日,宜宾顺利通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申述答辩,成为第二批四川省唯一、全国19个获准创建的城市之一。随即宜宾全力以赴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在创建工作中,宜宾大力度加强统筹协调,高效推进创建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质量强市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动质量发展。强化责任落实,将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强化氛围营造,认真组织开展“质量月”“3.15”“世界标准日”等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及其他社会媒体大力宣传质量方针政策。深入企业、机关、社区、乡村普及质量安全知识,广泛发动市民参与质量提升活动。

同时,立体化推进质量治理,切实构建“大质量”格局。强化政策引导,促进政府从监管质量转向主导质量发展。强化齐抓共管,促进部门从独立管质量转向合力抓质量。强化责任主体,促进企业从过程控制质量转向文化提升质量。强化全民参与,促进社会从关注质量转向全民共建质量,逐步形成了“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最后,全方位抓实质量载体,不断夯实质量基础,高标准实施质量工程,稳定提升质量水平。一方面,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提升城市品位。另一方面,着力实施标准引导和技术支撑工程,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宜宾市标准化工作激励考核办法》,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考核要求,引导各行业、企业实施标准化建设。建成了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宜宾白酒分中心和国家酒类重点实验室,并按产业特点、分布区域布局了茶叶、豆制品、竹制品等8个省级质检中心,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以上科技园区5个,检验检测能力居全省市(州)前列。着力实施创新激励和标杆引领工程,设立了市长质量奖并出台了系列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鼓励和扶持,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标识标准化、现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质量溯源化、文化特色化”的质量管理“五化”示范活动,促进企业的质量意识。同时着力实施质量教育工程,加强质量教育。

■ 质量强市 成效显著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质量强市战略推行,宜宾多年无重大以上质量安全事故发生,质量工作得到了快速提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11月,宜宾市通过了四川省质监局的预验收。全市质量工作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质量方面。宜宾市已成为世界第一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核燃料元件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粘胶长丝生产基地、全国综合效益最好的氯碱化工生产基地、水能发电量居全国第三位的“西电东送”清洁能源基地、闻名全国的早茶基地、全国领先的页岩气开采基地,主要发展指标处于全省前列,经济运行质量良好。

二是产品质量方面。全市已有8个县(区)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长宁县水稻、玉米和南溪大豆、榨菜、生姜、辣椒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验收。全市已建立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437.9万亩、优质畜禽养殖基地391个,有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338个、绿色食品75个、有机食品4个,“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位列全省前茅。“十二五”期间,宜宾市工业产品合格率较“十一五”提高5.79个百分点,达到97.8%。2015年前三季度,宜宾市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9.4%、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95%、2015年1至10月,进口商品法检检出率10%、出口商品法检合格率96.36%、强制性认证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100%。

三是服务质量方面。宜宾市坚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以简政放权、提高效能为基本要求,大力实施环境兴市战略,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等环境,全面提升各行各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市民对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2.51%,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

四是工程质量方面。宜宾对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公共安全、影响国计民生的安居工程、交通枢纽工程、水利水保工程等持续加大质量监督力度,狠抓优质工程和文明工地创建,广泛使用节能新技术和环保新材料,全市工程质量监督率100%,竣工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创“四川省结构优质工程”35项、“天府杯”工程15项,省市标准化工地197个,获得“詹天佑”工程大奖1项,向家坝电站等工程多项施工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五是环境质量方面。翠屏区、南溪区、长宁县、江安县4个县(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区),创建了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9个省级生态乡镇以及92个省市级生态小区、1700个生态村,建立了8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81%。投入4.1亿完成了85个工业污染项目治理。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43.5%、绿化率36.92%,酸雨频率从“十一五”期间90%降为1%,三江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扣除上游来水影响后达标率均为100%。

与此同时,宜宾大力推进品牌培育。全市已创建中国和四川名牌74个,宜宾酒、宜宾早茶、南溪豆腐干、屏山炒青、筠连红茶、竹海长裙竹荪、筠连苦丁茶、兴文乌骨鸡、宜宾芽菜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件,驰名商标19件、著名商标63件,中华老字号1件,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全市名牌产品的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65.99%、52.81%、65.23%,品牌经济比重在全省名列第一。

新闻推荐

明起雨停 入冬仍有悬念

晚报讯冬意渐深,又湿又冷。连续经历了几天的低温雨水天气,昨(14)日宜宾的天气,冷得“打抖抖”,不过市气象台传来消息,从明天起,雨暂停,气温也将有所回升。市气象台有关工作人员说,11日前的宜宾,降雨偏少,气温...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