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酒史 酒香弥漫五千年(上)
晚报记者张新
2015年8月,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宜宾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考古宜宾五千年———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成果展”在宜宾市图书馆开展。参展的400件文物亮点纷呈,但一组“貌不惊人”的陶酒具仍成为最为“吸睛”的文物之一,来往参观者莫不留步细看,啧啧称赞。
这些陶酒具来自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它们从金沙江畔被唤醒,带着远古的酒意来到了世人面前时,人们惊喜、赞叹,更切身感受到宜宾酒史的悠久与厚重。
让我们从陶酒具说起,从风靡民间三千年的“窨酒”的甜醇里,从宜宾出土的墓葬石刻里,从流传千年的诗词文章中,去打量宜宾这段绵延近五千年,浸润着芬芳的酒史。
■ 绵延4500年的传奇
2009年,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淹没区考古项目在宜宾市屏山县正式启动。
4年时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屏山县文物管理所通力合作,完成了四川省配合基本建设规模最大、文物点最集中的文物保护抢救发掘项目,共发掘总面积为61000多平方米,发现了新石器、商周、秦汉、明清时期的遗迹4000多个,出土了文物3万余件,而发掘自叫化岩遗址的一组酒具陶器,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对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这些陶酒具的发现,将使宜宾酒历史往前再推1000多年,这是支撑宜宾有4500年酒文化史的实物证据。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剑也提出,酒具的发现,为宜宾酒文化以及酒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新石器时代即有酒具出现,与宜宾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原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宜宾隶属北纬28度世界黄金酿酒带,市内纵横交错大小优质河道600多条,水乃酒之魂,因此宜宾酒酿造早且名酒多。
而据宜宾市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宜宾市出土的文物藏品中,还有众多自战国以来的酒具和描绘酒文化场景的石刻画像,如宜宾县横江镇出土的战国铜爵,翠屏区真武山蒲草田汉代崖墓出土的陶耳杯、临港区沙坪镇汉代墓葬出土的执壶、陶罐,以及精美的唐代执壶、宋代瓜瓣执壶,清代斗彩套杯,民国时期的令牌等……这些文物,无一不是酒都藏宝的酒之礼赞。
■ 风靡3000年的佳酿
时间缓缓行进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北方的殷墟旧址上发掘出用大缸酿酒的工场和大量的酒具,而当时的川南宜宾则出现了“酿酒宗师”僰人。
僰人善种植,深谙酿酒之法,所酿之酒香醇可口,清亮透明,营养丰富,度数不高,得名“窨酒”。
据宜宾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宜宾市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凌受勋考证,僰人部落的酋长用窨酒来祭祀祖先,“许慎《说文解字》道:‘酋,绎酒也。从酉,水半现于上。’段玉裁为‘从酉,水半现于上’作注,说得更明确:‘绎酒,糟汁下湛,水半现于上。’指的就是醪糟酒,将醪糟去窖藏后就称为‘窨酒’。”
在汉初,汉民族大量迁入当时的僰侯国宜宾,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繁荣,更促进了酒业的发展。当时,宜宾有特产名为“蒟酱”。“蒟酱”是一种包括窨酒、熟肉、麦曲、香料、盐和“枸”果实等制成的酱类食物。因为加了酒,所以耐储藏和运输,可“经夜郎行销南越”,成为酱中“珍品”。据传汉武帝品尝了“蒟酱”后,盛赞其味美与佳肴肉品无异。这正是宜宾人对窨酒的高级吃法和创造。也因为“蒟酱”中含有大量的酒,所以被元代的宋伯仁作为酒类误收入《酒小史》。
唐时,诗圣杜甫来到宜宾,咏叹过?“重碧拈春酒”。凌受勋介绍,“重碧酒”也是多次重复酿制的窨酒,是窨酒的高级阶段。窨酒在宋元时仍在宜宾流行,抗战时期,位于今翠屏区的李庄镇出土过宋徽宗时期“崇宁”“大观”年号的大小酒坛子若干个,以凉开水浸润,还有薄薄酒味;马可波罗于1287年经过川南,记录过“居民以肉、米为粮,用米及最好香料酿酒”,说的也是窨酒。
陪伴了宜宾人三千年,如今,窨酒在宜宾民间仍不可或缺,只是“窨酒”这个名称不再响亮,人们只叫它醪糟酒。菜市场有它的影子,心灵手巧的老宜宾人也能自酿。它既是补品,又是小吃,产妇必吃酒米醪糟以下淤血,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到来,主人家则会端出香喷喷、蜜蜜甜的醪糟粑粑、醪糟荷包蛋待客,四川名菜回锅肉等更需用醪糟当佐料烹制,少了它,川菜也不够正宗地道了。
新闻推荐
晚报讯昨(23)日,记者从四川人事考试网获悉,2016年度四川选调6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其中宜宾有30个名额,明(25)日起可网上报名。为使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四川省紧紧围绕产业...
宜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