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倔强侠肝义胆
20世纪初,“五四”运动在中华大地点亮星星之火。但在中国农村,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思想仍然严重束缚、压迫、摧残着广大农村妇女。出生在地主家庭的赵一曼也难逃厄运。
12岁那年,赵一曼的父亲李鸿绪去世,按世俗规矩大哥李席儒成了当家人。大哥不让赵一曼继续读书,不让赵一曼出家门,更不能和男孩子们一起玩耍。按照老辈留下的规矩,母亲要给赵一曼扎耳朵眼儿、缠足。一听裹脚,赵一曼的心就像被蜂蜇针扎似的缩紧了。她倔强地说“不”,并且用实际行动抗争。最终,母亲被女儿感动,从此再没提裹脚这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赵一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抗日民族英雄,与她在青少年时期受到大姐夫、早期的中共党员郑佑之的悉心教育、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在少年赵一曼眼里,大姐夫郑佑之是个文雅大方、讨人喜欢,又令人琢磨不透的人。他做出来的事既不循规蹈矩,又让人十分敬佩;他本来是学实业的,却穿上戎装,回来了不留在县城里,却跑到乡间办学;他不抽大烟,不嗜酒,不赌博更不逛窑子,和大姐结婚后相敬如宾,大姐受不了婆婆刁难,他便把大姐接出来另过,甚至送大姐到学堂读书……
赵一曼最喜欢听大姐夫讲林则徐虎门禁烟、邓世昌黄海抗倭,讲那些从进步报纸刊物上获得的新鲜故事。从那时起,赵一曼开始敬重、钦佩秋瑾冲破樊篱,走向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投身革命事业后,赵一曼也喜欢像秋瑾那样以诗言志,抒发矢志报国情怀。初到东北,赵一曼就在一首题为《滨江抒怀》的诗中写道: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晚报记者 刘亚妮 实习生 刘淑婷 综合整理
注:文中部分内容节选自《赵一曼的故事》(王二路著)、《中国共产党宜宾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宜宾县历史》(第一卷)。
新闻推荐
晚报讯近日,宜宾县李场镇中心学校印发“师德规范年”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启动以“重规范、强师德、优师风”为主题的“师德规范年”专项活动。此次专项活动从6月底开始,12月底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组织实...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