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造苗族生态文化村建设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宜宾日报 2016-09-04 00:00 大字

□ 兴文县文化馆 王文丽 王宇

一 兴文县具有打造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兴文县是四川的旅游发展大县。今年,四川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在兴文设立分会场充分证明了近年来兴文在旅游文化发展方面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兴文县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海洞乡”、省级风景名胜区“僰王山园区”等知名景区。2015年国庆长假期间,兴文县实现旅游收入八千万,接待游客25.55万人次。跟团游和自驾游的兴起,游客数量的与年剧增为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 小长假和周五下午+双休日的节假日模式,催生了周边游的火热,为文化村的发展提供机遇。特别是周边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提供了游客出游选择的多样性,更能避开主景区门票贵、消费高的尴尬,为全家游、企业游等提供更为合理的消费模式。同时,也能缓解主景区在重点节假日的接待压力,优化全县旅游资源配置。

3 苗族生态文化村建设,有助于改变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是兴文县文化强县、旅游兴县政策的惠民之举,是苗族人民自力更生,增强民族自信的根本途径。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民族矛盾。使苗族同胞既是苗族文化村的打造者、经营者,又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

二 兴文县具有打造好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实力和能力。

1 政策支撑。兴文县享有少数民族待遇县相关优惠政策支持。2015年,兴文县人民政府在不断完善招商引资项目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通过兴府函〔2015〕90 号关于转发《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的通知,促进本地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兴文县县域内的五个苗族乡镇,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各已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比如大坝古镇文化建设项目、大坝高装民俗展演、麒麟三合村苗族生态博览园、海纳村生态农庄群、仙峰大元村绿色乌骨鸡产业等项目,在兴文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先行的类似于生态文化村发展模式的产业,已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不仅解决了当地就业难的问题,更带动了当地GDP的发展。

2 文化支撑。兴文县苗族文化气息浓厚。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苗族人口近5.5万。兴文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苗族三月三踩山节、芦笙舞、苗族古歌、苗族蜡染和刺绣、民俗长桌宴以及苗族婚俗等,苗族传统节日、民间歌舞和民俗等非遗文化世代传承,为生态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文化底蕴基础,使我们的文化打造有根可循,有理相依。

3 旅游交通支撑。目前,兴文县交通线路的发展进入了飞跃式发展阶段,兴文县致力于打造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随着成贵高铁、宜叙高速、纳黔高速、竹海-石海快速通道等一系列交通枢纽的贯通,兴文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世代。与此同时,兴文县县内交通发展也毫不懈怠。依靠县乡改造项目和快速通道部分路段,实现县-乡-村三级互通,切实做好“要致富,先修路”。如此以来,兴文的发展愿景一片光明。我们精心打造的苗族文化生态村再也不会应道路险阻、交通不便而无人问津。藏在大山深处的青山绿水渐渐掀起了她的神秘面纱,好客的苗族人民双手端起米酒等候远方贵客的光临。

三 打造苗族生态文化村建设,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1 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因地制宜。旅游的发展方方面面,我们既要有全局观,又要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更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要文化旅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各苗族乡镇和文化村建设站点,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选择打造的旅游产业或产品,要有亮点,要有“我有他无”的独特性和专有性。乡镇之间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避免重复规划,减少资源浪费。县级文化旅游部门要把握好文化村建设发展的方向,使文化村建设的内容既能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中国梦”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确保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尊重和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当地苗族同胞的意见,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风俗的前提下,进行文化村的包装和改造。

2 促进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多元化、产业化发展。切实考虑到文化村建设多方利益,要使投资者有回报、经营者有利润、参与者有收益,使文化村的开发打造具有长效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调动当地群众的参与性,使他们成为文化村的主人。通过政府政策讲解、业务公益培训等举措,使村民认识到文化村建设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于经济利益挂钩的,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特别是很多旅游服务类产业,如民俗特色住宿、民族特色餐饮、生态农庄建设、旅游商品开发、苗族原生态歌舞风情展演打造等,当地村民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条件。

3 旅游与文化发展相互融合,突出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价值体验。旅游无外乎两种情况,景色游和人文游。“兴文石海天下奇”,对于兴文的美景,很多人来过兴文的人都啧啧称奇。而对于兴文的苗族文化,游客们还知之甚少。民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就能使游客能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兴文,认同并热爱于兴文的民族民间文化。把旅游者的旅行提升成为文化之旅,无疑是旅游的双赢形式。无论于社会物质条件的再丰富,文化永远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而永不过时,永葆魅力。

4 苗族生态文化村的打造既要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又不能丢掉民族文化的根。一方面,我们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迁,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对某些低级趣味的文化糟粕进行盲从和跟风。文化是老百姓的文化,过于阳春白雪未免会曲高和寡。过于接地气,又难免盲从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更应深入民间,了解老百姓所想所知,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将向上的正能量作品,带入到文化村建设中,引领方向。

5 打造苗族生态文化村建设,不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县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各司其职,在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经济的同时,及时处理好建设中的各方矛盾,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之,兴文县在打造苗族特色生态文化村建设方面,确实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兴文将在沿着“文旅结合,互动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们坚信,兴文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新闻推荐

唱响乡风文明好声音 ——兴文县麒麟苗族乡德应村的文明新风尚

——兴文县麒麟苗族乡德应村的文明新风尚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