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有诀窍 穷窝变“金窝”
近日,淅沥的秋雨中,笔者走进屏山县锦屏镇万涡村,只见漫山遍野的茵红李树错落有致,林地里村民忙着为树苗整形拉枝的身影随处可见。远处,一栋栋红黄色相间的小别墅农房在蒙蒙细雨中显得清新而雅致。
“从前交通全靠走、信息全靠吼,现在全村通了柏油路,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茵红李、茶叶销售这些,不出村就能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村民干完农活,还可以参加村里组织的坝坝舞和农民夜校,生活丰富得很。”谈起村里脱贫前后的变化,万涡村党支部书记何正荣有说不完的话,而“改变”是他说得最多的关键词。
变从何来?让我们来看万涡村脱贫致富的“通关密码”。
“说贫困,数万涡,磨子不叫不烧锅。”这是形容过去的万涡村贫困落后面貌的顺口溜。曾经的万涡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产业杂乱,2014年精准识别时贫困发生率高达22.36%,有建卡贫困户78户317人。
穷则思变。在市扶贫开发局等帮扶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把基础设施建设与连片扶贫开发、土地整理、交通水利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村里的悬崖上凿出一条长达3公里的产业路,打通了万涡村与锦屏村产业园的连接通道,并整合资金将18.2公里环形路改造成宽5.5米柏油路。
如今,万涡村的硬化路修到了田间地头,转运和收购李子的车辆可以开到村民家门口。
致富路畅通了,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干部再拓展思路,探索出“一个支柱产业、两个乡村旅游节、多个种植养殖大户”的“1+2+N”产业发展模式,并带领全村群众,围绕“1+2+N”模式奋力脱贫奔康。
从2012年起,万涡村开始大规模种植茵红李。如今,该村的茵红李种植面积已达3500余亩,年产量200多万千克,年产值1500万元。
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立足长远,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了“田园变景区、农家变商家”模式,深入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形成了万涡村、锦屏村、集翠村为一体的锦屏山休闲农业观光AAA级风景区,并成功申报为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
与此同时,万涡村致力于推动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并逐年增收。在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扶下,2019年,全村通过超农塑包装厂股权量化资金和生猪代养场分红,以及冷藏车和冷库出租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1万元。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也由2014年的2600元增长到现在的9000元。
新闻推荐
屏山县屏山镇人民政府关于屏山镇蒋坝村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用地项目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及坟墓搬迁的通告
屏山镇蒋坝村征地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坟墓权属人:我镇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用地项目征地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及...
屏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屏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