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溯源钟鼓楼

宜宾日报 2017-07-12 01:20 大字

改造完成后的中山公园钟鼓楼广场修建钟鼓楼时候的资料民国时期宜宾钟鼓楼旧影

□ 贾世益 李璐 本报记者 罗雯心

日前,记者走进“宜宾记忆”展陈厅,一幅民国时期宜宾钟鼓楼旧影映入眼帘,随着解说的深入,我们逐渐知晓钟鼓楼的修建不仅结束了宜宾从清代以来的击鼓报时方法,更以其简洁、雄壮的造型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宜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936年,当时的宜宾县城作为川南第一重镇,人口稠密,但是民众的作息时间,没有一个标准,这给商家营业、市场贸易带来诸多不便。

在时任县长倡议下,准备在宜宾县城修建一处标准钟楼,随即委定士绅卓甫臣、孙我山、刘叔光等13人为建筑标准钟楼委员,并推选卓甫臣为主席。宜宾当时规模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宝元通”公司经理肖则可、熊郁村独资捐资修建宜宾钟鼓楼,工程设计及监修人员为狄宫午,承建人有泥工梁佐臣,木工杨云松,石工李德三。

根据资料记载,钟鼓楼1937年6月正式开建,整个工期至1940年12月全部竣工。在修建的整个工期里,约有4万泥水工参与,使用钢筋2吨多、水泥200余桶、碎石100余吨、条砖15万余块、木料价值8000余元,花费法币6万余元。

钟鼓楼坐北朝南,砖石结构,平面呈方形,六级如意踏道,底层为条石垒砌,其上均用青砖,其内部装修为木梯道,其外面当时用糯米和石灰砌砖,里面系木架结构,共11层,高30米,是著名的“景观楼”。

悬挂于楼顶的八角形钟架,花费2300元法币从亨得利购进,时钟大部分机件于1937年抵达宜宾,唯有轮轴及精细部分因存放在重庆,在1938年5月敌机空袭重庆时,不幸被战火焚毁,最终导致这部分材料无法装置在钟楼上。

宜宾钟鼓楼具有西式风格、造型简洁雄伟。当时宜宾有民谚云:“云南有座鸡足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宜宾有个钟鼓楼,半截伸到天里头”。民谚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钟鼓楼在宜宾市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建筑之精美,早已被世人所目睹,宜宾钟鼓楼作为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建筑,也被载入宜宾史册。

新闻推荐

产业叠加 翠屏高粱增产又增效

□康程蒋运强赵晨希特约通讯员王宏亮7月初,走进翠屏乡村,宜长线、宜叙高速沿途25公里,连片高粱绿如春水初生日,一派生机勃勃。投入3.5亿元全力打造的酿酒专用红粱基地,成为宜宾市翠屏区贯彻落实市委市...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 溯源钟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