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 才有好生活——市民余洪彬的打工故事
放弃家乡安稳的生活,走南闯北二十载,受过骗,吃过亏,不埋怨生活的艰辛,不放弃心中的梦想。他用一颗坚毅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创造自己的未来。
◇本报记者 陈烨 文/图
天资聪明
三月出师
23年前,15岁的余洪彬离开了家乡市中区永安镇大庄村,到内江拜师学艺,学做家具。
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余洪彬在做家具方面颇有天资,学艺三个月后,简单的家具他都会做。
“少年时的梦想就是到处走走,在外闯荡二十年,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怀揣梦想,17岁那年余洪彬跟随亲戚到新疆某建筑工地打工。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余洪彬兴奋地望着窗外的景色久久不能入睡。
远走他乡
弃本投工
打工的日子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天天顿顿,用白开水下馒头吃,从一顿吃两个馒头到一个半再到半个。生活上的不适应并没有让余洪彬打退堂鼓。“出来打工挣钱,就不能丢人现眼,干几天活儿就走人,太没面子了。”当时在工地上干活的人中,余洪彬年龄最小,但却是出勤率最高的那个,无论酷暑还是寒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工地上做钢筋工,电焊是一项基本技能。自己不会就看别人操作。一次由于看的时间过长,电焊迸溅的火花让余洪彬睁不开眼,强烈的刺激让他一直流眼泪,甚至吃饭的时候也只得用帕子蒙住双眼。
重拾本行
摔打磨练
一年后,余洪彬又跟随堂叔到大连旅顺干自己的老本行——木工,主要从事室内装修工作。
“那个时候我们租住的房子在郊外,骑自行车到上班的地方需要一个小时。”余洪彬早上7点出门,晚上7点下班。大连的夏天还能适应,到了冬天,骑车回家的路上寒风凛冽,脸上常被刮出一道一道的口子。遇到下大雨,身上没有一处是干的。“那个时候,一天工作12个小时,工资30元”。
由于业务需要,余洪彬和一个朋友又来到大连的另一个地方搞家装。“朋友做了几天就离开了”而余洪彬留了下来。
期间余洪彬一门心思研究各种家具的做法。比如如何把不同形状的门套做得好看、服帖,这没人教,余洪彬就独自琢磨。经过思考,他想到了把板子多刨一层,让木板厚度变薄,而掌握这个厚薄度就是制作门套的难点和关键。几经推敲、试做,余洪彬成功做出了圆形、拱形等不同形状的门套,这让雇佣他的老板十分满意。
平日里,余洪彬和二十多个工友住在一间屋子里。钢管搭的架子,木板做的床垫,铺上被子就是床。大家挤在一起谈天说地,气氛热闹,但在内心深处,那种远在他乡,无亲人无挂念的落寞在心里不断滋生。
“虽然很想家,很想家人,但自己既然出来了就要闯荡出一番事业才有脸见亲人。”余洪彬就这样在大连又干了三年。
坐错火车
露宿广场
23岁那年,余洪彬回到了四川,在成都一家装饰公司上班。一次,公司委派他和其他三人到山东某地去装修当地的火车站候车室。
由于疏忽,余洪彬和同事买错了车票到了郑州,身上的钱也快用完了。当时唯一的通讯工具是传呼机,于是余洪彬和山东的业务员联系,请求派人到郑州接人。
身上的钱只能勉强支撑四个人吃饭的花销,没钱住旅馆。于是,四个人就枕着行李工具露宿车站广场。好不容易等到了对方来接他们的日子,但余洪彬的传呼机却被偷了。幸好知道来人的姓名,情急之下,余洪彬和同事每两人分成一个组,在纸壳上写上来接的人的名字,分别在郑州火车站的进出口等待。“运气好,最后把人接到了。”几天没吃饱饭,余洪彬和同事到饺子馆饱餐了一顿。饺子是香的,心却是酸的。
把别人的家
当自己的家来装
二十年的闯荡,余洪彬34岁那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内江。由于手艺过硬,做事认真,他目前就职于一家家装公司,任项目经理。
“把客户的家当做自己的家来装。并且要先挑毛病,做到让客户挑不出毛病,这就对了。”余洪彬的职业责任心让他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交口称赞。有一位客户家的新油烟机第一次使用就出现故障,客户准备请人修理,但余洪彬与商家联系,为客户更换了一台崭新的机子。“他做事我放心,你瞧,我家的榻榻米和书桌都让他帮我做。至于材料、做工和价钱,他说了算。” 余洪彬用心的工作态度取得了客户的信任。
不仅当经理,自己还是老板。余洪彬自己开了一家店,做吊顶、出售各种门。也时常帮人搞室内装修,生意做到了自贡、宜宾等地。
只有达到了一个高度才能看到另一个高度。朴实的余洪彬说自己将走稳每一步,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新闻推荐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小梅文/图他十多岁从军,成为一名文艺兵,醉心于器乐演奏;他会表演20多种器乐,在吹拉弹唱方面很“在行”;他关心、提携年轻人,免费教残障人士学艺。他,就是中...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