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名气或许不大 味道绝对霸道 春节回老家,那些只有当地人才会带的资格年味

成都商报 2014-02-15 08:25 大字

土家年肉

湖北恩施 向小佛

扣肉,是湖北人过年时餐桌上的一道固定菜色。而在我的老家,湖北省恩施,我们的年夜饭还有一道比扣肉更夯实更纯粹的年味菜———土家年肉(ru)。

年肉的造型和扣肉一样,一片挨着一片,紧密团结。扣肉常常堆砌在一堆咸菜上,而年肉则堆在甜甜的糯米上。扣肉常常是切得越薄越好,追求的是入口即化的软糯和肉汁在嘴里四溅的跳跃感;年肉却是越厚越好,才越能激起土家人的豪气和爽快,筷子一夹,就是沉甸甸的一块,仿佛夹起的是一年辛苦挣来的分量。一块年肉起码4~5厘米,一端上桌,男人看它一眼,肉欲十足;女人看它一眼,触目惊心,迅速脑补为成千上万的卡路里数字。

年肉的材料一般来自猪的臀部,我们叫它圆尾肉,肉质紧实鲜嫩,最适合原始的烹饪方法———蒸着吃。咸咸的肉汁融化进糯米里,让糯米也更软糯、清香。

年肉是我爸过年时最爱的一道菜,但因为血脂高,一次也就一两块,解解馋。用他的话说,那感觉就和喝酒一样,解渴,过瘾。我妈虽然做得一手好菜,却因为我爸的身体原因,吃不得这么油腻的食物,现在几乎不做了。但对于土生土长的恩施人来说,过年吃年肉却是抹不掉的情结,所以从那以后,农村的亲戚过年宰了年猪,总要做几碗年肉,带到我家来,回炉一蒸,照样香飘四溢。而对于我这样远嫁到异乡的女儿来说,每年回家也必带几碗年肉,一是确实好吃,二来也给老公家的亲戚朋友们尝尝。多亏现在有了真空包装,带再远也不觉麻烦。

大竹黄粑

四川大竹 黄敏

每次春节回老家,回成都时必带黄粑。老家的黄粑和宜宾、泸州的黄粑不同,它是圆形的,上面还用模子刻了各种花纹,有喜字,有喜鹊闹春,还有红梅花儿开,等等。圆圆的形状加上喜庆的花纹,天生注定它充满了年味。记得小时候,这种黄粑还不像汤圆一样家家都有,因为它比汤圆做起来更复杂,虽然都用糯米磨细后做成,但还要用谷草灰做碱,用树皮染色,最重要的是还要等有模板的师傅来印花,所以经常只有家有喜事或家有未过门的媳妇要走动的人家才会做,目的就是取它的喜气送礼。

记忆中黄粑最佳的吃法就是烤着吃。小时候烤火都是煤炭炉子,一边烤火一边拿两个黄粑放在炉子边沿上烤起,一两分钟功夫,看到黄粑腾地冒起两个胀鼓鼓的气泡,就赶快翻一面,待另一面也起泡后,就拿火钳夹起,丢一边凉几十秒钟(因为凉太久一定会被别人抢了去),然后蘸点白糖,一口下去,又软又糯,热腾腾的气息中还夹杂着淡淡的碱味儿,好吃极了!当然现在没炉火可烤了,那就放锅里煎呗———将黄粑切成小块,放蛋液里滚一下(主要是防止黄粑沾锅),然后在平底锅里放薄薄一层油,将裹了蛋液的黄粑下锅煎(可视锅的大小同时煎很多块),一面煎软后翻面。最后蘸白糖或红糖即可。当然如果觉得煎太考手艺,在煮饭时放蒸格上蒸熟,蘸白糖或红糖吃也行。

不过,黄粑在春节最常见的吃法是煮。每次回老家,和姐姐姐夫久未见面聊夜深了,姐夫就会说:“去,煮点黄粑来吃。”姐姐就会欣欣然地抓两块黄粑切成块,和醪糟一起煮,白白的醪糟里探头探脑地躺着几块黄粑,又好吃又好看。

宜宾黄粑

四川宜宾 比小目

说到宜宾,人们联想到的特产当然是五粮液。此外,宜宾燃面、碎米芽菜、南溪豆腐干、李庄白肉等也是闻名遐迩。不过,作为一名宜宾人,每次回老家大包大包往成都带的却是另外一样特产,就是宜宾的黄粑。

黄粑,是用优质糯米、红糖,用笋壳叶、粽子叶、竹叶包裹。一直以来,黄粑都是宜宾人酒席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黄粑有大有小,通常我们都选择小黄粑带走,用袋子装好抽去真空,送人和自己食用都非常方便。味道好的店还要提前预订,因为每年春节大家都会疯狂采购,几斤十几斤不等。

黄粑有很多种吃法,蒸着吃是最常见的,直接放在蒸锅里,5~10分钟即可,撕掉包裹在外面的叶子,香味立即满屋子跑。还可以煎着吃,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放在油锅里煎一会儿,外脆里糯,特别香脆。还有一种吃法,估计只有在宜宾人开的烧烤店里才有,那就是烤着吃。经过炭烤过的黄粑,保留了原有的软糯,蘸点干辣椒面,甜辣的混合口感是重口味人士的最爱。

腊八蒜

河南杞县 海澜

在我的老家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除了熬腊八粥,还要腌“腊八蒜”。杞县素有“大蒜之乡”的称号,腌制“腊八蒜”可谓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腊八蒜的腌制非常简单。腊月初八这天,取外形饱满、蒜体无破损的大蒜数枚,去皮洗净晾干,放入干净的瓶子或罐子里,然后倒入米醋,把大蒜完全浸泡其中,封口静置即可。待到除夕这天,揭开盖子,你就会发现白白胖胖的大蒜已经脱胎换骨,变得通体湛青碧绿,宛如翡翠。

经过食醋浸泡的“腊八蒜”,辣中带甜,脆香爽口。而浸泡过大蒜的米醋,酸香而辣,闻之开胃。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先蘸点醋汁,再就瓣“腊八蒜”,去腥解腻,让人食欲大振,不知不觉就多吃了一碗。所以我总认为,饺子和这醋汁、这“腊八蒜”,简直就是绝配,就是印在心灵深处的浓浓的家乡“年味儿”。所以每年春节回老家,总会带个大大的玻璃瓶,让妈妈给我装上一瓶带回郑州。

面鱼

山东胶东 袁哥

每次过年回老家,俺老妈都要烤些“面鱼”。记得在胶东老家上学的时候,过年家家都要做“面鱼”,用很小的模具扣出很小的面鱼,烤熟后用缝被子的线穿起来,挂在门框上,线的两头要穿上山楂果。俺家没有小模子,所以不能穿起来。

虽然现在生活好了,各种面食层出不穷,但每次过完年回城里的时候,还是会用保鲜袋装上几袋面鱼带起走,既可以当早餐,也可以在深夜的时候配上花生米,边玩电脑边咂巴几口小酒,然后啃上几个鱼面,真是人生乐事呀。最重要的是,从小吃惯了这个,一看到它就想到过年,心里就会特别有感触,仿佛故乡还在身边。

腌咸菜

四川邻水 林怡

每次过年回老家,总要带点土特产回成都,以前是土鸡蛋,但现在土鸡蛋都被老乡留着自己吃了,基本不卖,所以寻找着寻找着,就把眼光定格在了腌咸菜上,这个东西,好像除了川东一带,在成都可是绝对买不到的。

说起这腌咸菜,就是把青菜从地里割回来后直接放地坝上晾蔫,清洗干净后再铺在簸箕里晾干水气,然后切成需要的粗细,码上盐、白酒,喜欢吃辣的可以码点干海椒面,装进坛子,最后在坛口铺一层洗净晾干的谷草,把坛子倒立在地上,大概10天后即可开坛食用。所以,在老家,我们都叫这种咸菜叫“匍咸菜”,匍,就是倒置的意思。

老家的这种咸菜,因为有粗有细,粗的可以直接下稀饭,还可以切成丁或段儿炒回锅肉,之香,比成都的腌白菜更有嚼劲。当然也可以切得更细一点蒸烧白,做麻婆豆腐时撒一把进去,更是提味得很。我最常做的是炒回锅肉和做面臊子,每次好吃得恨不得把舌头都咬了去。

正因为如此,每次回老家时每次都要买个十几斤带走,放在冰箱里,放半年都没问题。每次去买的时候,铺子周围全是人,都是各种口味全齐的那种,全是买起带走以解乡愁和嘴馋的。老板娘说,过年那几天,她每天上午忙到头都没时间抬,见盆盆递过来就称秤,称好就收钱。

酥肉

四川广元 黄薇

小的时候,从来不知道在广元之外的地方还有酥肉这个东西,我一直以为那是老家独有,甚至是自家独有的,最近两年在成都的餐厅也渐渐有了酥肉,但味道和外形却与老家的大相径庭。

老家在川北,酥肉的尺寸也和当地民风一样粗犷豪放,三四寸长,两指宽,肥瘦相间,有嚼头也有油气。外婆是做酥肉的高手,吃了三十年的酥肉,我没有吃过比她炸出来的更好吃的。每年最晚不过腊月廿九,外婆会慢慢腌好切成两根食指粗细带点肥肉的柳条肉,用面粉、鸡蛋、盐巴、味精和花椒调成面浆,然后起上一大锅油。等油熟了,把炉火调小,把肉条浸泡在面浆里,再一条条用筷子夹起一头,慢慢下到油锅里。米色的、柔软的肉条慢慢起泡,变成金色,肉味从酥酥的面皮里冲出来,和着菜油的香味飘得满屋子都是,能馋得人把舌头吞进去。

现炸的酥肉最是好吃。如果要打包带走,奔赴遥远的异地餐桌,就需要进行再加工,最简单的办法是烧上一点油,待油锅冷却一点后,把凉酥肉放锅里再炸一下。另一种最常见的吃法是酥肉汤:把酥肉切成小块,加姜片和青菜一起煮汤,最后撒把葱花,清爽解痨。我还有种喜欢的吃法,做糖醋酥肉:姜葱豆瓣爆锅,放下切小的酥肉,再加糖醋酱油,最后下些葱花。等这盘红亮酱香的糖醋酥肉出锅,这顿晚饭恐怕就要一扫光了。

家乡的肉圆子

鱼肉比猪肉多

湖北武汉 王越

武汉的美食,很多人只知道周黑鸭。但我自己却不爱吃这个,总要带回几十个家里做的“圆子”,下面吃。

圆子就是肉丸,湖北都这么叫,它在老一辈人心里非常重要,以至于去吃喜酒、丧酒都统称为“吃圆子”。

武汉的圆子,以汤逊湖的鱼圆子最为出名。湖北是千湖之省,吃鱼是自然而然的事。汤逊湖的鱼圆子只有鱼肉,是正儿八经的鱼丸。我家这种,只能称之为“鱼肉丸”,有鱼肉也有猪肉。

肉圆子也是武汉最重要的年味。过年前几天,街上到处飘着炸圆子的香味,家家都摆开炉灶,支起大油锅炸圆子。除肉圆子之外,还有豆腐圆子和藕圆子。过年吃年饭,三种圆子各上一大碗,雷打不动。长辈上了桌,首先就要尝尝这几碗圆子,肉圆子永远是最受关注的,用来评判炸圆子技术的高低。“泡”不“泡”,就是看圆子是否蓬松,家乡人都不爱吃那种很“实在”的肉丸,而蓬松与否的关键,就在于鱼肉给得够不够。

在餐桌上,我很讨厌吃这种肉圆子,因为总是一大碗一大碗地摆着,吃着实在很腻。但吃完年饭之后吃这些剩饭剩菜时,又觉得很美味。肉圆子切成条状下面吃是最美味的,面基本不用加什么佐料,撒上葱就行,肉圆子又鲜又香,吃着真是享受,只可惜这种享受上不得台面。

新闻推荐

宜宾市农业局调研员张滨鸿被查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省纪委获悉,宜宾市农业局调研员张滨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成都商报记者韩利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