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内容中国世界
《四川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内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更新,增加免费博物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技术:“十二五”期间,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拍摄等现代科技在考古和文物修复中将更加广泛地运用
□本报记者 陈四四 张良娟
到2015年,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率达100%,每个市州拥有1个功能健全的博物馆……2月27日,全省文物工作会上正式发布了《四川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四川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勾勒发展蓝图。
更新名单,形成保护新格局
目标 四川省将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及茶马古道、蜀道文化线路遗产、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抢救保护。
今年3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更新。目前,四川省5处文化遗产准备申报,正紧锣密鼓编制保护规划,其中,除古蜀国遗址、藏羌碉楼和中国白酒酿造古遗址为2006年已列入外,茶马古道、蜀道为新申报的文化遗产。“要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先行。”根据《“十二五”规划》,世界文化遗产和重要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率将达到100%。
在“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茶马古道和蜀道沿线古道、古遗址、古城址、古镇、古建筑、古墓葬维修保护和省内少数民族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特别是藏区第一至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同时,将实施成都片区大遗址保护工程,建立全省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加强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十二桥遗址、成都明代陵墓群和邛窑遗址保护。“通过各种文物保护重点工程的实施,以形成文物保护新格局。”
提升质量,让更多博物馆免费开放
目标 推进市州和文物大县博物馆建设,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生态(社区)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升各类博物馆的保护、展示、科研水平和社会教育、服务能力。
“目前,四川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227座,其中免费开放的数量已达到89座。”相关人士称,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数量还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规划》,四川省将加强博物馆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和文物大县博物馆,着力推动四川博物院陈列改展及少儿博物馆建设、成都博物院(中国·成都皮影博物馆)建设、成都·全国民办博物馆示范城市建设。并且,四川省将大力倡导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生态、工业遗产等专题性博物馆发展,完善博物馆服务设施,推动博物馆发展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形成政府支持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良好局面。
博物馆免费开放将积极深化,鼓励博物馆以各种形式参与学校、农村、社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由“上博物馆”向“爱上博物馆”转变。
技术升级,考古修复“两手抓”
目标 加强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加大藏区、彝区、秦巴山区、革命老区文物保护力度,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前几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宜宾向当地文物工作人员讲授了全站仪的使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现代科技在考古和文物修复中将更加广泛地运用。比如,《三星堆2011-2015年度考古工作规划》已获国家文物局同意,已经开始的航拍、测绘、调查中,就运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拍摄、物探技术、遥感技术等多种新技术。
根据《规划》,四川省还将开展全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加强馆藏珍贵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的健康测评与技术保护。像成都古蜀船棺遗址出土的大型船棺、漆木器就要进行脱水防护保护和技术性修复,还将开展四川明代壁画临摹保护工程等。
藏区、彝区、秦巴山区、革命老区文物保护也是四川省关注重点,将吸纳当地传统工匠参与,选择实施一批社会影响大、开放价值高、区域优势明显的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新闻推荐
沿一条泥土小道,穿过一片翠绿竹林,一座白墙围合的小院出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门上悬挂着一方黄色木牌,刻着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梁思成“关门弟子”罗哲文的亲笔题词。2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宜宾...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