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沿一条泥土小道穿过一片翠绿竹林一座白墙围合的小院出

四川日报 2012-03-02 19:22 大字

沿一条泥土小道,穿过一片翠绿竹林,一座白墙围合的小院出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门上悬挂着一方黄色木牌,刻着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梁思成“关门弟子”罗哲文的亲笔题词。

2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70年前,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经在此居住了6年。

今年1月底,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的梁林故居被拆毁,令人扼腕。而在四川李庄的梁林旧居,记录下了怎样的旧事?保护是否依然完好?“有多少次,我在梦中都会想到再回李庄一次。”远在北京的罗哲文,在电话里这样对记者感叹。

A

情忆月亮田 煤油灯曾是奢侈品

“三叠阳关唱不停,催航汽笛一声声;难分难舍长回望,月亮田边情最深。”1946年离别李庄时,罗哲文写下了这首小诗。其实,对他们来说,在月亮田的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缺吃少医,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

阳光洒落在李庄梁林旧居的天井中。这是一处清代晚期的四合院式建筑,天井后的一排房屋中还居住着上坝村的村民。

77岁的老婆婆陈安福头发已花白,正站在门前,“从小我就住在这里。”她指着前院那排房屋说,“以前那是我娘家的房子,后来梁思成他们看上了,我们就让出来了。”说这话时,她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1939年秋,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从昆明入川。他们沿着岷江、嘉陵江和川陕公路,考察了30多个县,调查古建筑、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长达半年。1940年,在当地开明士绅罗南陔等人的引荐担保下,“中国营造学社”一行人在李庄落脚。

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偏处长江边的李庄远离纷飞的战火,用广阔的心怀接纳着八方来客。不过,在李庄人的眼里,这些外来人非常神秘。

“他们出门都是四五个一路,穿着西装,与我们穿得很不一样。”80多岁的钟德芬,家在梁林旧居旁。那时她还不到10岁,并不知道这个院子里住的什么人,也不清楚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她只看见,院子里的人总拿些骨头、老房子残片回去,“开始大家好害怕哦。”渐渐的,当村民们与营造学社的学者们熟悉之后,才不害怕了。

当年,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只比钟德芬大两三岁,两人成了玩伴。不过,每次都是梁再冰出院到路口,叫上钟德芬一起玩。因为“梁思成的院子里,狗叫得凶,我们都不敢去。”加上路口长期有人守,一人守两炷香又再换人。

在钟德芬记忆里,梁林旧居的院子前有一棵桂圆树,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经常爬到树上去玩耍。旧居中,梁从诫的卧室里,挂着他对李庄生活的儿时回忆。

——“家里惟一能给母亲养病用的‘软床\’是一张摇摇晃晃的帆布行军床;晚上,为了父亲写书和我们姐弟做功课,全家点两盏菜籽油灯,当时,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记得我在这里读小学时,除了冬天外婆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外,平时都只能穿草鞋。父亲爱吃甜食,但这里除了土制红糖之外没有别的。父亲就把土糖蒸熟消毒,当果酱抹在馒头上,戏称之为‘甘蔗酱\’。”

——“整个李庄没有一家医院,没有一个正式医生,没有任何药品。家里惟一的一支温度计被我失手打破,大半年母亲竟无法量体温。几个月的工夫,母亲就失掉了她那一向焕发美丽的面容,成了一个憔悴、苍老,不停咳喘的病人。”

和梁再冰玩了好几年,钟德芬却没有面见过梁思成。直到1946年梁思成一行离开李庄时,由于路太窄,搬东西时踩到别人家的菜地,商量赔偿,她才看清楚梁再冰的爸爸梁思成。“那时候,他们没钱,陪人家一张单人床和写字台,都是旧的。”

B

烽火映书案陋室完成《中国建筑史》

在李庄贫病交织的日子,梁思成和林徽因悉心指导着弟子,并在陋室中完成了10多万字的《中国建筑史》等著作。

梁从诫常常爬的那一棵桂圆树,对梁思成的“关门弟子”罗哲文来说,一样记忆深刻。梁思成在这棵树上拴了一根竹竿,每天带头爬竹竿练功夫,因为在野外测绘古代建筑,需要登房上屋。

罗哲文是宜宾人,从小就喜欢画画、做手工。由于抗战时期,上大学不用交学费,所以中学毕业后罗哲文报考上了好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他听说在“中国营造学社”要测绘古建筑、要画画,觉得挺有意思,就选择了营造学社。

起初,罗哲文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西南古建筑调查报告》的文稿。半年后,林徽因见这个宜宾本地招的年轻人对古建筑有悟性,在测量与绘图方面有培养前途,就提出把他调到梁思成手下培养,梁思成正式收罗哲文为弟子。

当年,梁思成指定罗哲文学摄影。当时测绘古建筑一靠手画,二靠照相。当时用的是捷克“方匣子”,不但会照,还要会修理。慢慢地,相机、手表、座钟之类的精密器械出了问题,大家都找罗哲文解决。

罗哲文回忆,执毫写字、拍古建筑、以诗纪实,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和工作技能,都形成于李庄的那段日子。时年16岁的罗哲文,仰慕师母林徽因用流利的英语与傅斯年、陶孟如、李济等人对话讨论。“可是,他们反而更为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技能的培训。”林徽因在给罗哲文和莫宗江开英语课的同时,又特意让刚刚来的卢绳讲授古典诗词。正是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督促下,罗哲文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钻研,养成“以诗为证”、“吟诗留史”的习惯。

对事业的热忱和学术报国的信念,仿佛一轮明月,照亮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梦境。抗战前的十几年中,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就已经调查了全国10多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绘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

在李庄,梁思成也常常带着罗哲文等人出去测量古建筑。旋螺殿,这座位于李庄镇南石牛山上的木结构建筑,明万历二十四年建成,梁架、花纹藻井都极富研究价值。奇特的是,整座建筑二层三檐,没有使用一根立柱,其力学结构堪称一绝。后来,梁思成将其写入《中国建筑史》,并在设计联合国议事大厅时借鉴了该建筑的力学原理。

阳光透过梁林旧居的木格花窗,洒落窗下的办公桌。墙上,挂着梁思成当年的窗下工作照。也是这样的角落、这样的阳光,1941年至1946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开始写作《中国建筑史》。书案上、病榻前堆起厚厚的《二十四史》和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文字记录等考察中国建筑的第一手资料。有时为了赶制绘图,梁思成不得不彻夜工作。林徽因的肺病越来越严重,经常大口大口地咳血。梁思成的身体也垮了,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

C

守护在传递梁林旧居成“国保”

钟德芬平时还要回到梁林旧居去看一看、耍一耍。尽管她58岁的儿子江云松,已继她之后担任起旧居的看护人。“我还是要去看看才心安,丢不下那个人情呀。”钟德芬说。

李庄滨河公园,矗立着一尊梁思成的铜像。大师睿智的目光面向长江,似乎穿透岁月沧桑。这尊铜像,是去年罗哲文为恩师所立。

对李庄梁林旧居保护完好,罗哲文格外欣慰。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对于故居,应该进入到保护的更高层次,那就是发掘、阐释、传递其所蕴含的感染力,“故居的力量,远远不只是产生旅游,而在于我们对往事和精神的寻找。”为立像一事,罗哲文还回了一次月亮田的梁林旧居。那个上午,大家徜徉在恬静祥和的小院里,谈论着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系列传记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罗哲文再次回忆当年生活的艰辛、人生的曲折,特别是两位大师对他们这些弟子的激励。在罗哲文看来,这就是“故居”的意义——“通过缅怀产生认同,通过认同坚定脚步。”

梁林旧居的保护,也是一个多年坚持的成果。钟德芬记得,2006年梁林旧居房子经过维修,“朽坏的窗格子换了,檩子换了一些。”为了让旧居前那条狭窄的泥巴路稍微宽敞一点,钟德芬家的老房子拆了,搬到了几十米外的楼房上。也就是这一年,梁林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最让钟德芬高兴的是,每隔两三年,梁再冰、梁从诫姐弟俩会回来看看。2009年,梁再冰又回来了一次,找着钟德芬摆了好久的龙门阵。“就在那个院子,她只吃了一点西瓜和糕点。我们还一起照了相。”

记者眼前的梁林旧居静悄悄的,江云松说,“平常都是这样,周末节日来参观的人会多一些。”人来得多时,他一天要打扫三四次院子。江云松笑着说,“总会有人来看看的”。据说李庄中学、小学,已开展“小导游”的特色活动。同学们经常来旧居流连,向游客讲述着那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小心地保存这样的旧居?“故居是什么?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和某一种具体情怀的寄托。它仿佛是一口口井,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感、文化独特感和归属感。”罗哲文这样解答。

用平常的心做伟大的事

——罗哲文忆恩师

恩师树立了榜样

记者:80多岁高龄的您还在奔波保护文物,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您?

罗哲文:助手齐欣曾问我,“梁思成和林徽因会想到自己到今天会这么有名吗?连他们住的房子都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吗?”我和老伴异口同声地说,“他们绝不可能想得到。”为什么?因为他们就是在做认为该做的平常事而已。恩师,为我树立了榜样,那就是永远永远,用平常的心,去做伟大的事。

老天给了我一副很少去医院的身子骨,那我就不停地做呗。因为,旧的保护问题解决了,更多新问题、新要求便会应时而生。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热爱和不言放弃的忧患。

想在日本为恩师立像

记者:纪念恩师梁思成,您还想再做点什么?

罗哲文:2012年,我最大的一个心愿,还是关注将梁思成铜像更多地矗立在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目前,李庄完成了铜像矗立工作。随后,我们想争取和日本友人一起,尽快在日本也能完成这一项目。

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转入反攻阶段,盟军准备对中国大陆的敌占区和日本本土进行轰炸。为了保护这些地区地面上的珍贵文物,恩师带着我来到重庆,在上清寺中央研究院的小楼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绘图工作。恩师特别向盟军提出要保护日本奈良和京都的建议。

就像当年恩师所做的一样,我们可以将文化遗产视作人类共同文明的代表作。而恩师的精神,也已经超越了他个人的魅力、时代的代表和民族的范畴,而日益具有跨文化视角下的传承意义。

蜀道向南是李庄

记者:近两年,您一直致力于蜀道申遗,蜀道和李庄有关吗?

罗哲文:有!从我的感情上说,“蜀道”应该涵括自成都向南,经宜宾蜿蜒的路段。

我所做过的工作中,有三条“线”是非常有代表意义的,那就是推动长城、中国大运河和蜀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已经实现了。大运河,自2006年推动至今已走到了申遗的关键阶段。而蜀道申遗,2009年,我和齐欣,以及四川文物局的朱小南同志 “三人行”考察蜀道,我曾建议将推动大运河申遗的社会各界成功参与经验,移植到蜀道申遗上来。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三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陈四四

新闻推荐

个新村纳入扶贫规划按照年人均纯收入在元以下的国家扶

200个新村纳入扶贫规划按照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国家扶贫标准,目前,宜宾全市还有农村扶贫对象81.85万人,扶贫工作任务繁重。“十二五”期间,宜宾市规划实施扶贫新村200个,每个村投入不低于300万...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