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 在***中砥砺前行
山道弯弯,连通的是致富路。黄永桥 摄
海拔1100余米的贫困村德胜村,贫困户罗万彬修起了牛圈并喂养了10头肉牛,他对自家的脱贫致富充满信心。张择君 摄
地处川南的筠连县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县。目前,全县确定贫困户8636户34548人。2015年,该县完成减贫任务6411人,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减贫目标任务;2016年,该县自加压力,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实情况,筠连县委、县政府攻坚克难,明确提出“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全年实现16个贫困村‘摘帽\’、脱贫7690人”的目标。
□张择君 熊祝君
“作战图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鞭策,时时提醒我们脱贫攻坚的任务艰巨,不能懈怠!”在筠连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墙上,一张“***精准脱贫作战示意图”,标注了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及致贫原因、减贫目标,也标注了脱贫时间安排、帮扶责任等内容。作战图图标虽然简洁,却是该县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敢啃“硬骨头”勇拔“穷根子”的一个小特写镜头。
脱贫,希望所在!奔康,目标所在!产业,后劲所在!
A
脱贫基础建设的“安”与“畅”
8月8日早晨7时,海拔1100余米的鲁班山还沐浴在的暖暖的晨晖中,筠连县腾达镇新民村鱼池组的贫困户曹凤昌就已站在新修房子前,一边和门前村道上或步行或骑车的乡邻打着招呼,一边等待着自己购买的肥料、农药等物资“送货上门”。
“谁能想到,我们这山高水缺的穷山村,现在路通了水有了……这是村里外部环境的改善;村里的贫困户,像我一样在各种帮扶中建起新房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内瓤子的改变哦。村子在变,房子在变,乡里乡亲致富的念头也就燃起来了,种核桃、种车厘子、喂养肉牛,都一个一个撵着干。”说起村里的变化,曹凤昌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平均海拔880米的新民村有贫困户79户304人。自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以来,新民村在***中,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一个‘畅\’:道路畅、用水畅、电力畅、信息畅;加强贫困农户住房保障建设,突出一个‘安\’:安全居住、安稳居住、安心居住。围绕这一目标,村里已有7.8公里村道实现了硬化,另有7.4公里正在等待验收,有2.8公里将在今年新建。现在,村里的交通大网络已经形成,新民村以前‘上山下山靠肩膀,不是罗兜就是筐\’的原始交通将成为历史。”新民村支部书记熊代华说,在饮水难的解决上,村里完成了9口蓄水池的维修工作,并新建了户办蓄水池50口。下一步,随着投资184万元全村扶贫安全饮水工程启动,将彻底解决新民村的群众饮水困难。
山大沟深,坡陡岭峭,贫困户房屋改造的难题除了资金问题以外,最关键的还是必须突出一个“安”字。熊代华说,新民村有一句俗语叫做“一辈子必做三件事,盖房子娶亲孝老娘”。在解决贫困户危房改建等问题上,村里已通过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完成三建三改28户,新建住房4户。并且,拟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聚居点已完成选址工作。
路畅通了、修新房了、水到家了、有产业了……目前,新民村已经修建了计1680平方米的牛圈,全村肉牛存栏达600头,并计划再发展400头,其中贫困户发展106头。预计,两年后全村肉牛年存栏量将稳定增长至1000头,实现贫困户户均3头牛。在种植发展上,村里核桃种植已达1235亩,其中贫困户100亩;种植方竹125亩、山桐子110亩。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一首筠连民歌《槐花几时开》,是一个坠入爱河的山村姑娘盼望着情郎的到来,熊代华把这首歌设为了手机铃声,他说,这就像新民村这样的贫困山村盼望着致富奔康,心里满是希望满是憧憬。
“明确‘算好账、筹好钱;找优势、补短板;选好项、定好制;细措施、强推进;真脱贫、奔小康\’的务实措施,抓实***精准脱贫工作的落地落实。”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朝平说,筠连县今年1-6月投入财政资金1799万元,并整合交通、水务、住建、农业、畜牧、教育等行业部门资金3.6亿元,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
据悉,自实施***以来,筠连县确立了“一水二路三产业”的扶贫路线图,针对全县61个贫困村实际情况,以解决贫困村群众最急缺的水利、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让脱贫攻坚工作有了基础保障。在解决“畅”和“安”的问题上,将在贫困村新建和硬化村道30公里,解决贫困村脱贫奔康的外部基础问题。同时,通过危房改造、“三建三改”等方式,预计将解决928户贫困户的住房难问题。
B
致富奔康保障的“志”与“渔”
“安”和“畅”是脱贫致富的基础与保障,而 “扶志”则是动力,助其产业发展则是支撑。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扶志”,并能“授人以渔”,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建立“造血”功能,找准致富的路子。
“近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各种扶贫项目、扶贫政策的支撑下,有部分贫困户有‘等、靠、要\’的思想,靠着扶贫款坐吃山空、不思进取的大有人在。”筠连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徐劲松说,扶贫更要“扶志”,基于这种情况,筠连县创新推出了“歇帮”机制。
何谓歇帮?很简单,歇的意思就是停,即按照一定程序,暂时停止对某贫困户进行帮扶、帮助。在歇帮中,贫困村按照实际情况首先明确 “负面清单”,再明确 “歇帮”内容及措施、明确后续管理,最终将贫困户原来的‘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8月5日,筠连镇五凤村支部书记赵有泽说起歇帮,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掩藏的微笑:歇帮机制,就“孕育”于五凤村的村民代表大会。
“就是将‘等、靠、要\’思想严重、人闲地荒不勤劳、享受帮扶不感恩、房前屋后脏乱差等行为纳入‘负面清单\’,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加以明确、规范,全村群众必须遵守,进一步明确了贫困户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切实做到了‘歇帮\’机制有章可循。”赵有泽说,用“负面清单”的形式,彻底祛除了老百姓的陈规陋习。整理着村里的“歇帮”机制的相关资料,赵有泽介绍说,“截至目前,全村共劝导贫困户8户,警告3户,歇帮三个月的2户,歇帮六个月的1户。”同时,“歇帮”机制让贫困户脱贫主体地位意识进一步强化,主动脱贫愿望更加强烈。2015年,五凤村全村脱贫46户161人,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423余元,较上年增加2298元,超额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输血”不如“造血”,“富口袋”不如“富脑袋”。在产业发展中,筠连县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工程”,增强脱贫造血功能。该县围绕“完成脱贫、防止返贫、实现小康”三大任务,注重精准入户和区域带动相结合,以问题导向实施产业 (就业)扶贫,突出打造三产融合核心示范区、农牧循环示范带、立体种植示范带、休闲康养示范带。
养肉牛、种茶、种漆树、种青蒿、种植猕猴桃……筠连县的每一个贫困村,都结合实际实施了产业发展规划,确保了脱贫奔康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脱贫致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已举办电商孵化、养牛技术、茶叶种植等培训班18期,培训10000余人次。”据该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县同时还建立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以扶持贫困户发展肉牛、茶叶、青蒿等富民产业。如四川蓝伯特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免费提供秧苗和技术指导,农民出土地栽种、出劳力管理,产品定价回收的‘两免两出一定价\’利益联结机制,建成青蒿基地3万亩、漆树基地4.3万亩、竹基地5万亩。
“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筠连县‘挂图作战\’就是为了层层夯实脱贫责任,绘制摘帽、脱贫的时间表。”筠连县委书记王萍说,筠连县在省上下达今年脱贫解困任务6422人、摘帽村11个的基础上,计划实现7690名贫困人口脱贫、16个村 “摘帽”,其中包括插花贫困人口4899人。
全面脱贫任重道远,扶贫攻坚仍需攻坚。贫困村正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惊艳嬗变……筠连县的扶贫攻坚,正铿锵而行!
新闻推荐
“春风经验”创造穷山村巨变奇迹 ——对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农民收入连续翻番的调查
□省委农工委编者按?春风村从贫穷走向富裕,既有艰苦奋斗的传统因素,又有融入市场经济的当代音符,对其他一些地方很有说服力和借鉴作用。《四川日报》于近日刊发《“春风经验”创造穷山村巨变奇迹》...
筠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筠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