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经验”创造穷山村巨变奇迹 ——对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农民收入连续翻番的调查
□省委农工委
编者按?
春风村从贫穷走向富裕,既有艰苦奋斗的传统因素,又有融入市场经济的当代音符,对其他一些地方很有说服力和借鉴作用。《四川日报》于近日刊发《“春风经验”创造穷山村巨变奇迹》一文,本报原文转发,旨在进一步推广“春风经验”,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敬请读者关注。
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辖区面积5200亩,辖3个组,有农户187户、人口829人,是个地处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小山村,土壤瘠薄、资源缺乏、交通闭塞,过去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属典型的山区贫困村。2004年以来,春风村干部群众发扬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的精神,开山凿路,掘池引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之路,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翻番,从起步的2004年人均1800元,快速提高到2010年的8210元,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和谐村,先后被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一个小山村有如此巨变,令人思考,给人启迪。
一、春风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作法和经验
春风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作法和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部引,能人带,群众干——构筑增收的基石
1.堡垒强有力,全村有活力。村党支部紧紧围绕 “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一心谋划发展,带领农民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并建立支部与协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党支部和协会联系会议制、党员和会员结对联姻制、协会一事一议制、协会信息与技术共享制等 “五项制度”,基本形成了“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干部带党员抓示范,人才带资源抓项目,党员带群众抓发展”的党组织引领格局,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2.干部带好头,群众有奔头。春风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首先得益于有一个好的领头人。王家元先后当选为村主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带领群众修公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自己投资的采石场也请人代管。他带领群众找水源、修水池,身先士卒;发动群众在石头山上大栽李树,身体力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思路开阔,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王家元的带领下,班子成员和党员骨干,工作在一线、决策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不搞幕后指挥;问计于群众、问计于专家、问计于科学、问计于市场,不搞闭门造车;给群众算经济账、算发展账、算得失账,不搞强迫命令;设岗定责,限时问责,不搞利害亲疏;凝聚党员群众、专家学者、社会投入之力,不搞单打独斗,形成了发展合力。
3.艰苦不怕吃苦,再穷也要发展。春风村在条件差、基础弱、起步晚的情况下,从发展李子到培育茶叶、花卉产业,从修路到引水、建池、建房,从规范“农家乐”到举办李花节、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都是一步步干出来的。在干的过程中,不但强调实干苦干,也在“会干”上做文章。实施素质提升计划,选派积极性高的村民到农广校或高职校进修深造;坚持“月末论坛”制度,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定期讨论学习;坚持定期参观制度,组织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开展“三比三看”(比技术,看谁种养效益高;比规模,看谁带动能力强;比奉献,看谁扶助人员多)主题竞赛活动,充分发挥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二)讲科学,促规模,抓关联——找准增收的路径
1.因地制宜,科学“选”产业。春风村乱石满山,种植常规农作物收入低下。如何在石缝中发展产业,春风村人先后经历了种植火葱、海椒、番茄、雪梨的失败。后来支部找老农座谈,了解到当地过去种出的李子口感特别好,很受欢迎。为此,村上专门请专家来考察论证,得出本村适合李子树生长,结出的果子糖分充足、香脆可口的科学结论。于是,多次召开会议给村民算经济账,并动员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在环境最适合的春风组大规模栽种李树。现在,春风村的李子产业已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发展成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优势特色支柱产业。2010年全村李子总面积已有1220亩,投产300亩,产值184.56万元。
2.尊重规律,规模“壮”产业。在发展李子产业的基础上,春风村人又请来农业专家“会诊”,制定规划,不断拓展增收门路,已在村里适宜区域发展了茶叶、花卉产业,同时果花结合、茶花结合、种养结合,发展立体农业,形成了特色。2010年,全村李子园集中连片,果树下配套发展菊花600亩;建成优质无公害良繁茶园1800亩,在茶园套种金银花600亩;发展花卉苗木基地980亩、苗圃扦插基地20亩,林下养殖的特色“桂花乌鸡”出栏5.82万只。李子、花卉、茶叶三大产业竞相发展,“一组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3.发展关联,延伸“优”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春风村人又以举办“李花节”、“品果节”为平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吸引城里人来此观光休闲。2010年,全村已发展“农家乐”40余户,年接待游客6.23万人,旅游业收入124.6万元。如今,“春赏李花、夏品翠李、秋闻花香、冬尝乌鸡”已成为春风村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乡村旅游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春风村也因此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4.“候鸟”劳务,开拓“新”产业。春风人勤劳质朴,不怕吃苦,善于经营,合理安排空闲时间搞好劳务创收。每年二至四月在家采摘茶叶;三月和七月,分别是李花盛开和品尝鲜果的好季节,办好“农家乐”广迎宾客;其余时间积极寻找门路打工挣钱。本地就业集中在村上引进的佛来仙居园林公司和春风茶业有限公司;外出则选择就近城镇,经营商铺、运输、专业油漆等,尤其以卤菜加工最有名,筠连县城各摊点多为春风人经营。春风村农民随着季节的不同而轮换着工种,这群“候鸟”时时都在寻找致富机会。
(三)勇创新,建机制,接市场——拓展增收的空间
1.创新产业发展思路。一是把产业发展与组织化管理结合。为解决果园管理、李子销售等问题,该村2006年成立李子协会,严格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运作,实行技术、销售、品牌“三统一”,注册了“猫咡湾”李子商标,李子的品质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二是把产业发展与农村文化结合。从2006年起,春风村每年都举办“李花节”、“品果节”,村民表演自己创作的农家快板、歌舞等节目,自己“搭台唱戏”,吸引八方游客,进一步扩大了春风村和“猫咡湾”李子的知名度。三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春风村通过《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山上的林木、果园的土壤、村庄的生态得到较好保护。还利用果园、林木的有利条件,发展果园养鸡,林下养鸡项目,鸡吃虫、粪肥果,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建立产业发展机制。一是通过稳定价格机制保护产业健康发展。每年,李子协会根据市场情况定价,形成价格协商与稳定机制,避免李子价格暴涨暴跌。二是通过公司与农户的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春风村坚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引进龙头企业,村民以土地入股,公司出资金、技术并负责管理,发展花木和林下养殖,收益五五分成。农民既获得到公司务工的收入,又能获得分红收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三是通过村上与企业的联姻机制扩大集体经济。浙江方兴茶业公司与春风村合作成立春风茶业有限公司,在村上建成一座日加工上万斤的茶厂,方兴公司负责生产、加工、销售,不仅方便了春风村茶叶的就地加工,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几个村茶叶基地的发展。
3.扩大产品市场影响。春风村依托已发展的产业,注重品牌打造,注册了“猫咡湾李子”商标,发展了“春风龙井”茶叶,开发了“桂花乌鸡”产品,还通过果下种花、林下养鸡等方式打造立体农业,并开发了以观光农业、绿色食品、餐饮接待、民俗体验、商务会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展。
(四)夯基础,优环境,倡文明——强化增收的保障
1.抓基础配套,支撑发展。春风村群众自力更生、顽强苦干,把制约春风发展的交通、饮水等难题一一攻克,为加快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开山劈石,打通致富路。通过集资和出劳,用3个多月时间,首先在崎岖陡峭的山崖中凿出了一条4公里的村道,随后又打通了断头路,新建了5.6公里碎石组道,硬化了7.8公里环线公路和12公里便民入户路,“路通百通”,彻底改变了春风村的交通条件。二是掘池蓄水,引来幸福泉。春风村属典型喀斯特地貌,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通过干部群众的努力,到5公里以外的山上寻找水源,铺设饮用水管道1.18万米,新修人畜饮水池11口,彻底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三是掀石找土,填出发展地。春风村石头多、土地少,土壤基本上都夹在大大小小的石缝里。村民掀开石头,将石缝中的土抠出来,再集中填在石头之间;土地太薄,就到几里外的山上去背;土地面积太少,就组织村民整理荒山。这样,全村新增耕地800多亩。
2.塑风貌形象,助推发展。一是抓村容村貌建设。新建了垃圾池14口、焚烧池12口、垃圾桶30个,确保村容整洁;每年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培训,重点打造了19户“星级农家乐”。二是抓旧农房改造。控制盲目乱修乱建,对侵占公路红线、破坏自然景观的违法违章建筑依法予以拆除;对73户进行了改厨、改厕、改面墙和庭院建设等风貌整治。三是抓清洁能源建设。建沼气池136口,预防地弗病改灶125口,解决人畜污染问题,推进农民生活用能清洁化和节约化,并采取“畜—沼—果、畜—沼—茶、畜—沼—花”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四是抓绿化美化建设。沿春风公路环线两旁,栽种桂花、李子、花卉、刺桐,实现公路全程绿化。花草树与道路、山石、田土结合,村容与自然风光天然一体,为春风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增添了新亮点。
3.倡文明新风,引领发展。春风村不仅建起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培训室和600平方米的农民体育文化广场,还发动村民进行“和谐农家”、“五好家庭”创评活动,进行“美在家庭、靓在村庄”主题实践活动,倡导文明新风。还将全村划分为16个卫生包干责任区,每周开展一次卫生评比,每年开展 “卫生庭院”和“星级农家乐”评选,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如今,全村公路四通八达、产业欣欣向荣、村庄环境优美、社会稳定和谐,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春风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春风村的作法和经验,给我们诸多启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不怕发展滞后,只要班子坚强有力,就能创造产业发展的奇迹
在春风村调查,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产业规模成片、道路绿树掩映、农房错落整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外,就是村里有一个富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两委班子。尤其是支部书记王家元同志,曾在山东等地打过工,有见识;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采石场等事业,还为村里修路花光了积蓄,有境界;在产业发展上,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有头脑;不怕吃苦,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有干劲。班子坚强有力,是春风村创造产业发展奇迹最重要的保障。
(二)不怕条件差,只要善于谋划,就能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
春风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强烈。但过去没有支部的引领,缺乏科学的谋划,农户在种植常规作物产量低、收入少的情况下,自发摸索种植火葱、海椒、番茄、雪梨等,都以失败告终。支部班子调整后,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首先找老农座谈,了解当地过去的出产情况,知道了“李子”的信息;以此为线索,专门请专家考察论证,最终选定了李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全村的特色产业以此起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一点充分说明,一个村,不管基础条件怎么样,只要善于谋划,总是能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
(三)不怕起步晚,只要善于引导推动,就能实现产业发展的飞跃
春风村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就走出了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之路,并形成了相当规模,远近闻名。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在选择产业时,不是见什么发展什么,而是十分注意产业的关联推动。李子产业发展起来后,有了花有了果,因势利导推动农家乐发展;“农家乐”火爆后,来的客人多了,李花和李子在规模上、时间上、空间上远远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时,适时选择花木产业和茶产业,不但产业壮大了,而且扩展了“农家乐”内容,助推了“农家乐”发展;花木和茶产业发展后,开展林下养殖,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又丰富了“农家乐”餐桌,环环相扣。这一点告诉我们,一个村选择产业,因地制宜、相互关联至关重要。
(四)不怕力量弱,只要组织起来,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实力弱的小山村,弱势的农民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壮大实力,春风村产业发展的作法和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就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家庭经营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衔接起来,促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农户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产业增效的收益和务工就业的收益等多种收益。二是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统一组织生产,抱团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了市场谈判地位。
(五)不怕起点低,只要艰苦奋进,就能实现农民收入的跨越增长
春风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是18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2%;产业起步后,一年一个新台阶,二年翻一番,2010年达到821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7%,实现了农民收入的跨越式增长。春风村创造的奇迹,没有任何的捷径,是发扬“艰苦不怕吃苦,再穷也要发展”精神,不怕艰难——苦干,科学谋划——巧干,一步一步干出来的。这种“干”的精神,是“春风经验”最为宝贵的精髓。
新闻推荐
高山云雾出好茶4月27日,四川省筠连县筠连镇顶峰村与云南省盐津县牛寨乡交界的龙池山上的茶园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从2014年开始,当地村民在筠连县农业科技工作者带领下,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重点发...
筠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筠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