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根据村民意愿量身定做不推倒农户房屋重建户户都通了水

四川日报 2012-07-25 18:16 大字

根据村民意愿量身定做,不推倒农户房屋重建

户户都通了水泥路、清一色的川南民居,配套有荷花池、休闲凉亭、运动场、污水处理池及垃圾分类收集池等多种公共设施……这里不是城里的小区,而是宜宾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龙塘组田家庆聚居点。

这是记者7月24日看到的景象,一个亮点频现的新农村聚居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2011年10月以前,田家庆还是清一色的瓦房。谁会想到,因为几个“80”后青年的到来,通过短短9个月的时间,政府投入不到200万元,带动民间投入200余万元,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报记者 钟晓晴

规划:

“80后”走家串户了解村民意愿

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龙塘组发展了漫山的花卉、茶叶产业,田家庆聚居点百姓的年收入增加到现在的七八千元。

富裕起来的龙塘组村民想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腾达镇特意请来了省上一家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但设计图纸最后却被老百姓否了,这是为何?

村民张国华以自身举例说:6年前,他一家拿出积蓄9万元,建起了现在的木结构瓦房。听说村里要建新农村,要把旧房子都推倒,规划建新房子,张国华十分不愿意。“现在修房子少说也要一二十万元。”

龙塘组的百姓大多和张国华一样,很难一时间凑出几十万元改善居住环境,对“推倒重来”的新农村建设方法一下子难以接受。

正当龙塘组的新农村建设停滞不前时,一位名叫颜平的建筑设计师闯进了腾达镇政府的视野。1985年出生的颜平,是北京绿十字会的一名普通志愿者。2009年,这位年轻人曾在筠连县住建局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离开筠连后,即前往北京发展。

通过腾达镇镇长石均的主动联系,2011年10月,颜平和他的两位伙伴来到了春风村,正式进驻龙塘组。

在驻村的最初一个月里,颜平和他的伙伴们几乎没有出一张图纸,每天做的就是走家串户,逐一了解每户村民的需要,逐一查看每户村民房屋及周边环境情况。短短一个月下来,颜平和他的伙伴们走遍了龙塘组田家庆聚居点的33户人家。

“虽然是驻扎农村,但最初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叫新农村。”颜平告诉记者,半年多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建新房子不是建新农村;住新房子过穷日子更不是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老百姓,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逐步培养老百姓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这才是新农村的本意。”从北京大都市走进西部小山村,回忆起过去半年多的生活,颜平有些感慨,“像是知识青年再下乡,学到了基层老百姓的很多智慧,锻炼自己的本事。”

“在交流中,我们的感触是,老百姓很抵触大拆大建的建设模式,这一是源于他们目前的经济情况,另一方面也跟当地百姓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颜平认为,应该尊重百姓的意愿。于是,“以改建为主”的基调很快被确定。

颜平算了笔账:一农户新建一座房,内外装加起来至少需要20万元,而且还不能保证里外都漂亮;如果改建的话,只要设计得当,选材及建造考究一些,花上四五万元就能有很明显的效果,而且农户还能从政府领取最高2万元的补贴,这样一来,老百姓花销就少了。

开建:

吃过“烤全羊”,田家庆人动起来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摸底调查,一个多月的思考,到2011年冬至日前夜,颜平和他的伙伴们终于有了田家庆聚居点新农村建设图纸。

去年12月22日,腾达镇、春风村、龙塘组三级联合在田家庆聚居点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村民聚会。“事先我们只是跟大家说聚一聚,一起过冬至,政府出钱买头羊来做烤全羊,老百姓各家端个菜,大家打平伙。”石均回忆说。

当羊被架到火上烤起之后,一个大银幕也架了起来,一张张照片和一幅幅设计图纸交替出现。“这不是我家吗?”“咦,这样改改,还真是不错。”“会不会有那么好看哦,要花好多钱哦?”……随着幻灯片的闪动,现场村民议论起来。

“这次的图纸和以前的不一样,每一家都有一张单独的图纸,在实施过程中,设计师都会参与,根据老百姓的现实需要做调整。”

“资金花费方面,政府的补贴会按规定、按步骤及时跟大家兑现。”

那一天,原本计划3个小时的活动,一直持续了6个多小时,到最后,村民们还依依不舍。

那天后,田家庆聚居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建成:

村民以低成本打造的田家庆为荣

一方荷塘,一座凉亭,一个茶坛,刚刚走进田家庆聚居点,便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荷塘是老百姓主动提出来建的,原本这里是一块干田;凉亭的前身是猪棚……”聚居点的点滴变化都烙在了每一个龙塘组人心中,每走一处,他们都能如数家珍。

7月24日,村民何洪彩邀请记者到他家去坐坐,“自从改造后,好多人都专门来我家拍照呢。”走进何洪彩家的庭院,庭院右边一个结构简易的凉棚磨坊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庭院正中两棵梨树下有个鱼池,小鱼在其中游来游去;庭院左边的凉亭与整个木结构的川南民居十分搭配,坐在亭子里吹着山风,好不自在。

“以前这个石磨是被废弃在院子里的,上面全是灰,颜设计师看了后,建议把这个特色凸显出来,我们照设计图依葫芦画瓢这么办的;这两棵梨树下面原本是一片土,以前堆了些杂物,现在改成鱼池了,我们自己看着都觉得巴适。”还没进到何洪彩的房子里,他已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你们猜猜,我们这个新家到底花了多少钱?”何洪彩有些得意地说,“政府补贴我们2万,我们自己也只花了2万。”

田家庆聚居点33户人家,一共有24户的房屋被改造、有9户居民新建房屋,不管是改造还是新建,家家户户都很满意。另外,田家庆聚居点还硬化了公路、建起了休闲凉亭、篮球场、茶坛、垃圾分类处理等多种公共设施。随着田家庆聚居点的改造步入尾声,颜平和他的团队又接到了新的案子——筠连县17个乡镇,各选一个聚居点供其团队打造。

●记者手记

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勤俭节约。

当“推倒重来”的建设模式受到百姓质疑和排斥,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从镇到村组干部,没有盲目地追求新农村建设目标,也没有盲目地崇拜专家设计的图纸,而是倾听百姓声音,尊重百姓意愿,做出了全新的决定和规划设计,这是一种对民意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文明的尊重;“80后”设计师虽然专业知识没达到专家水平,也没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愿意扎根在基层,吸收百姓智慧,采取“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的方式为失去艺术的生活找回艺术,并让个人的理想在山区农村一点点得以实现,这是一种当代青年身上折射出来的进步之光,值得尊敬。

新闻推荐

“文化民生”账本:单线投入,双向成效

【编者按】2010年,一趟开往春天的文化民生“专列”在四川启动。这一年,四川率先在全国把文化纳入民生范畴,首次将文化体育工程列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3年驰骋,这趟“专列”开进省、市、县、乡、村;3年...

筠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筠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