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名山村语文老师从来没参加过专业篮球训练米的个子带

四川日报 2012-04-17 19:02 大字

一名山村语文老师,从来没参加过专业篮球训练,1米68的个子,带着一群穿着“鸡婆鞋”(棉鞋)打篮球的山里女孩,却打出了宜宾市三年冠——

□本报记者 钟晓晴 文/图

紧邻云南省边界的蒿坝镇是宜宾市筠连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范钦刚和他的女子篮球队就在蒿坝镇中心校。在这所学校,一年至少有350天,都能看到范钦刚和队员们训练的身影。“左侧身运球……换……”4月8日,星期天,记者走进蒿坝镇中心校,见到场景一如既往,有节奏的运球声由远及近。

白手起家教孩子

地处高山,蒿坝镇年平均气温比县城要低几度,虽已春天,但大多数人穿得还较厚,可范钦刚的队员们却个个背心和短裤,热火朝天,我们的话题是从队员们身上这套篮球服装开始的。

2005年的9月,范钦刚的女子篮球队正式开班,首批20人学员。“女孩们着皮鞋、布鞋、棉鞋、胶鞋,就没一个穿篮球鞋或运动鞋,服装就更不讲究了。”范钦刚回忆说。

不只是着装,范钦刚率领女篮起步时,还有诸多困难——六个廉价的橡胶篮球和几把自治的铁锁、一床薄薄的草甸是球队所有设备;一个只有1/3间教室大小的储藏室是学校特意支持,也是唯一的训练室。

“其实,最困难的是一个从来没受过正规篮球训练的人,要带着一群没有任何篮球基础的孩子打球。”范钦刚有些自嘲。尽管十几岁就开始和同伴们打球,平时也最喜欢看篮球赛,但毕竟不是“科班”。为恶补专业知识,范钦刚从网上下载了张卫平的 《篮球课堂》,并刻录成光盘,反复观看,山里的孩子层次还达不到 《篮球课堂》那么高,他就有取有舍,因材施教。

“山里的女孩从没打过篮球,平时的体育课也从来都没有正儿八经地训练过什么体育项目,她们到底怎么样?”怀揣着忐忑,范钦刚开始了第一堂课——传接球。看着接球的女孩们一个个欢天喜地,范钦刚知道,这些孩子对篮球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练就一支冠军队

一个春秋转眼而过,范钦刚很想知道自己带的女篮水平到底如何,可找遍全县竟无对手,因为本县仅有他这一支学生军。正当范钦刚犯愁时,当年9月筠连县搞了个教职工篮球联赛。“学生娃娃怎么能与成年人同场竞技?”在一片怀疑的目光中,范钦刚和学校领导多方努力,才让县教育局网开一面,同意她们先参加片区赛,结果让人吃惊——范钦刚的女篮在片区连打五场,均大比分完胜。

初出茅庐竟然难遇对手,促使县教育局决定再举行一场学生军对筠连县女教师联队特殊表演赛,结果学生军依旧大胜。连番得胜,令范钦刚声名鹊起,县城中学立即发来邀请函,请其到校任教,并承诺其队员们免试进校学习。不过,范钦刚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因为舍不下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

20年前,范钦刚到蒿坝中心校任教,如今已整整20年,执鞭篮球队也有7年。2007年,他率队代表筠连县参加宜宾市青少年篮球比赛就一举夺冠,至今,还稳坐于该赛冠军宝座上。

女孩们梦圆篮球

一个篮球,一次次荣誉,虽然没有改变范钦刚的命运,但却深刻地改变着越来越多的山里女孩们的命运。

今年已就读宜宾学院体育专业本科二年级的李友萍是范钦刚篮球队的首届队员。家里姊妹多,家庭收入少,让李友萍家常有揭不开锅的时候。“如果不是因为范老师带着我们打篮球,我可能早就辍学了,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打工呢。”李友萍回忆说,因为打篮球的缘故,她被保送进县里最好的高中,高考时她又以特长生资格顺利进入了大学本科体育专业。由于篮球打得好,一家公司已提前跟她签下了就业协议,并从现在起每月给她发1000多元的工资。

目前,范钦刚篮球队里有19名队员均是初一至初三的女学生,身高最高的不过1米68,最矮的只有1米55,“爸爸让我好好打球,锻炼好身体和协调性,以后到县城读高中,今后考个军校,当个女兵。”新一届篮球队员们,虽然才刚开始参加训练,但已开始编织自己的篮球梦想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良娟相声行里有句老话刮风减半下雨全无意思

□本报记者张良娟相声行里有句老话,刮风减半,下雨全无。意思就是说,如果遇到下雨,听相声的人就几乎没有了。但是这句老话,在成都大慈寺社区雅韵学堂的一场相声义演中被颠覆。7月21日晚,为了让筠连县偏...

筠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筠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