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竹风竹韵翠天下

宜宾晚报 2015-08-27 21:29 大字

晚报记者 张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宜宾,翠竹成海,竹成文化,热情好客的宜宾人,欢迎四海宾朋来这里欣赏竹景,共享竹韵。

“蜀南竹海天下翠、一品方知人间美”。坐拥苍苍郁郁的120平方公里竹海,宜宾人爱吃竹笋、用竹器,将竹之美渗透至一点一滴的生活,用竹之风雅、竹之风骨构建情怀性灵,乐于将竹韵与竹趣推荐给四海宾朋。

八月流火,正是竹最苍绿劲拔之时,出席2015年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四海宾朋来到宜宾,除了可感受苍茫竹海的凉爽与绿意,还能领略宜宾竹那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竹海处处传说

提到宜宾竹,不可不提蜀南竹海。

蜀南竹海是我国最大的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兼有悠久人文景观的原始“绿竹公园”。竹海素以雄、险、幽、峻、秀著名,竹景与山水、崖洞、寺庙、民居交融,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并重,是国家4A级旅游区,享有“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目的地四十佳”、“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殊荣,还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

竹海不仅处处是美景,更到处有传说。光是竹海之形成,竹乡人便能讲述无数优美神奇的故事。

有人说万岭山本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赤石,天上的金銮仙子和瑶菁仙子先后下凡为其编翠织绿。

有人说诸葛亮南征班师回朝路过此地的时候,只见万山裸露, 赤日流火,山道生烟,诸葛亮便将马鞭弃于山间,于是长起了万竿翠竹,绵延数百山峦,形成今日的蜀南竹海。

而竹海内的天宝寨、仙寓洞、青龙湖、七彩飞瀑、古战场、忘忧谷等景观则处处都有骚人墨客留下的文化故事。

据传北宋大文豪黄庭坚贬官到宜宾,在醉饮竹海后,不但留下“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姐妹耳!”的赞美,还用叉头扫帚蘸着浓墨写下“万岭箐”三个大字,而随手扔出的帚笔,落在溪水里,把水也染黑了,故此溪也被称之为“墨溪”。

这些传说为竹海的美景增添了隽永的趣味,有些有迹可循,有些或属牵强附会,但可见宜宾人、竹海人对文化的仰慕与推崇。

■翠竹摇动诗心

竹风幽幽,竹韵盎然, 万顷翠竹绿意荡漾,气势磅礴,不知惊艳了多少人的眼,不知摇动着多少人的诗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马识途、胡笳、周纲、戴安常、陈之光等人,以诗以词,表达着对竹海美景的赞誉。马识途钟情竹海山水,写道:“万岭果然万岭箐,春风伴我长宁行。淯江色秀弥天地,林海径幽自纵横。日照青云淡欲没,风吟细雨落无声。流连最是忘忧谷,翡翠长廊看嫩晴。”曹禺则赞美此地是“云山竹海,天上人间。”

文人们不但赏美景,也懂得欣赏竹笋之真味。黄庭坚在宜宾为官期间,就嗜吃苦笋,他有多篇诗文都谈到过苦笋。他赞美苦笋气质是“钟江山之秀气”,“深雨露而避风烟”;夸耀苦笋滋味是:“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

在脍炙人口的名篇《苦笋赋》中,黄庭坚称“僰道苦笋, 冠冕两川……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之得其贤。”正是用苦笋寓现实。谁又能说这不是竹给了他启发与灵感?

宜宾本土作家更是对这片竹海赞不够,品不完。宜宾市长宁县本土作家邹永前就曾在《风情·秀水》一文中深情缱绻地写道:“最绿、最翠,最美、最柔的还属那万岭箐。娇翠欲滴的竹撩拨着你、诱惑着你、亲吻着你、温润着你,让你恨不能把这满世界的绿都吮吸到自己的肺腑,洗涤自己的灵魂。”他描绘竹海的“春夏秋冬四时景不同,风雨雾雪风姿展万千”,并改柳永词结尾,“今宵醉卧何处?竹枝上、风花雪月。此去长宁,自是良辰好景存设。您若有万种风情,且来竹海说。”

■竹史源远流长

从汉代以来,四川盆地以及南部河谷地带就确有各类竹子存在。有此钟灵神秀之物在侧,宜宾人制竹器、用竹具的传统也是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唐代淯州的淯井(在今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境内的淯溪畔)是蜀地有名的盐井,煎盐者从井中汲取卤水用笕杆(楠竹打通竹节做成引水管道)把盐水引到灶旁备用。这表示在唐代,宜宾地区就已经盛产楠竹(亦称“南竹”)且精于利用。

1974年,四川博物院在宜宾市珙县麻塘坝一带取下僰人悬棺,在清理殉葬品中发现有楠竹盛物筒10个,竹签、竹篓和红漆竹筷一双,可见竹制品在明代就进入了人们生活之中。

1987年5月,宜宾市江安县留耕乡的村民任启新,向政府献出了祖传的珍贵石刻神像———竹公神像。这尊神像高0.77米,前方刻有“竹公神像位”五字,其年代为“大明正德十三年”,即公元1519年。这件文物也充分证明了竹工艺在宜宾的悠久历史。

其实,宜宾的竹工艺早就享有盛名。1919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蜀南竹海艺人蔡金山的镂空屏风就荣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至今已拥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家具、竹建筑等七大类数种工艺产品,游人来竹海旅游,在仙寓洞、忘忧谷、七彩瀑布旁的竹工艺店铺上选购几件竹工艺制品,就是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竹艺巧夺天工

在众多竹工艺中,竹簧工艺是其中佼佼者。竹簧,本只是楠竹内壁最里面的那一层薄薄内胎,经由宜宾竹海匠人之手,就被赋予了文化,赋予了性灵,赋予了神韵,成为一件件精致有味、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江安竹簧工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文化符号,是四川省非常突出的民间工艺,也是中国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从事竹簧雕刻的匠人已成为“艺术大家”,他们除了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还兼美术家、书法家、雕刻家于一身。他们胸中有山水,刀下留诗画,自图自刻,将绘画、书法原理运用于竹簧雕刻,以刀代笔,用刀痕在竹上表现笔墨趣味、诗情画意。

据可考史料,宜宾市江安竹簧工艺早自1850年起,已通过150余年的传承,至今已历6代。其中流派纷呈,各领风骚,又以清代刘子卿为首的致和工厂———“致和派系”,以清代周少清为首的玉竹工厂———“玉竹派系”,以清代王绍清为首的“王氏派系”和以现代赖银章为首的“综合派系”等四大流派最为显赫。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和习俗,有共同崇拜的祖师偶像———竹公神像,从而构成了江安竹文化———竹工艺长盛不衰的现象。

如今,致和派系、玉竹派系、王氏派系等三个派系,逐步萎缩,综合派系则因融合了三派之长,讲究综合修养,重视构图立意,故而传人众多,更加发扬光大。目前,在江安竹簧工艺界,有中国竹艺大师一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四人。

近年来,竹工艺师们在传承和保护江安竹簧这项非遗技艺的同时,开始创新发展,生产如茶具、文房用具、竹简、手串、车饰吊牌、香插、插花饰品、餐具、把玩件等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这些产品受到消费者广泛欢迎,被东南亚、港澳台地区的商家所青睐,来到宜宾市订购外销。江安竹簧工艺参加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赛,赴台湾参加“竹韵风华———海峡两岸竹文化大师交流展”,参展的43件作品全部被台方收藏,收藏费达100万元人民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这个竹之城,热情而耿直、有着竹君之风的宜宾人,与翩然而来的四海宾朋共赏竹景,共享竹韵。

新闻推荐

“同根同源两岸情 文化抗战李庄行”嘉宾体验文化抗战

晚报讯昨(23)日,“同根同源两岸情文化抗战李庄行”文化体验之旅走进江安县,参加交流活动的台湾各界人士和嘉宾共70余人来到夕佳山、国立剧专等地,亲身感受和体验宜宾文化内涵和文化抗战精神。全国重点...

江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竹风竹韵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