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长宁会贤村 扶贫路上孕育新希望

宜宾日报 2016-11-25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宋成均

一条条水泥路宽敞干净,一辆辆车子疾驰而过,一片片李子苗青青绿绿,一条条便民道阡陌纵横,一群群白鹅走路摇摆,一座座新房平地而起......***以来,长宁县梅白乡会贤村天天都在变化。

近日,记者来到长宁县会贤村,行走在宽敞干净的乡间公路上,看着田间农户辛勤忙碌的身影,感受***成效。

带头人是关键

“我们要抓紧把脱贫攻坚工作梳理下,把急需解决的问题找出来。”记者见到梅白乡会贤村“第一书记”罗琦时已是下午6点过了,他还在村办公室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工作。

“他一来到我们村,就全身心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上,全心全意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事。”会贤村党支部书记宋大铭介绍说,2016年4月,长宁县检察院后勤科科长罗琦下派到会贤村任“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以来,牢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积极投身到驻村帮扶工作中。

“会贤村的变化离不开县检察院等联系单位的鼎力帮助,离不开驻村干部的功劳。”梅白乡党委书记李果介绍说,县检察院院长蔡晓东作为联系县领导,经常来村上帮助协调资金跑项目,还帮联系的贫困户拉赞助建房等,先后协调项目整治村内电力、水利设施,连通2.4公里的断头路,在村内修建了20个垃圾池,购买垃圾清运三轮车,买甜糯玉米种、大头菜种、青菜种和专用复合肥等配送贫困户发展种植业等,还为40户贫困户发放了食用油、大米等物资。

完善基础设施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电灯忽明忽暗,打米半夜来干”,是曾经会贤村群众出行难、用电难的真实写照。

会贤村位于梅白乡东部,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有农户258户,是全县八大常旱片区之一,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因村内道路通而不畅,电力供应不足,通讯差,信息不畅,基本没有水利设施,无主导产业等原因于2014年8月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有贫困户80户,230人。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是发展产业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梅白乡针对会贤村产业发展配套设施薄弱的现状,积极筹措资金,坚持基础靠前,着力解决出行难用电难问题。整合投入170万元,在会贤村1、3、4、5社新建4.5米宽的水泥路5.5公里;积极争取农网改造项目,整合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实施农网升级改造等。

“如今水泥路通了,我们出入就更方便了。电压又足又稳,冰箱电视用起巴适得很。”村民陈伦彬告诉记者。

发展主导产业

“我们种的茵红李、养的白鹅苗子都是免费的,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免费指导,销售也不存在问题,脱贫致富指日可待。”会贤村一组贫困户王光荣坐在自己新修的房屋前,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会贤村土地贫脊,资源较少,农民群众沿袭着种植一般粮油,少量养殖猪鸡鸭的传统生产模式。针对会贤村传统粮油种植效益低致富慢,经济收入不稳,根据其土壤、气候等因地制宜发展茵红李产业和林下蔬菜种植,同时配套路、水建设。针对会贤村一般鸡鸭养殖增效少规模小,结合群众养殖经历和意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大户带小户模式,发展蓄禽养殖覆盖所有贫困户,同时通过会贤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鹅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运营模式,解决贫困户想摆脱贫困但因资金、技术做不了的难题,促进贫困户依靠产业发展脱贫。

该村按照“基础完善、产业支撑、民生为本”的思路,坚持“县级指导、乡镇落实、群众主体、全民参与”的原则,大力实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种植茵红李、种植特色效益蔬菜、养殖肉牛、白鹅,形成主导经济产业,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实现脱贫摘帽共同小康。

目前,会贤村已栽种茵红李300亩,茵红李林下已栽种当地食品厂包收购的大头菜、青菜、辣椒150余亩,配套建成生产便道2500余米,建成囤水坎500余米,建成蓄水池2口。建成16户养白鹅大户的鹅棚共1100平方米,5户养殖肉兔大户的兔舍共500平方米,1户养殖肉牛大户的牛棚700平方米。

“我们将把产业发展作为整村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技术难销路难问题,做好人才返乡工作,全力打造四好村。”罗琦说,接下来,会贤村将按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村”标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激发群众脱贫奔小康内生动力、加强农村依法治理、整体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新闻推荐

浅谈兴趣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长宁县井江小学余平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农村天宽地广,乐趣多多,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前阶段,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是玩乐的工具。进入小学,骤然开始机械性的单一学习,如抄写、背诵和默写,孩子...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