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下长镇共兴村蜕变致富之路

竹海长宁 2013-03-16 00:47 大字

图为下长镇偏远山村的水泥路 李利容 摄□ 本刊记者 潘小刚

“2012年,全村新建村办公室300平米,硬化村道3.4公里,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亩……2013年,我们将硬化社级公路两条、修整山坪塘三座……”这是长宁县下长镇共兴村村委会主任张仲琴正向选民代表述职时的情形。只见崭新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连室外也坐满了人。而像这样的会议在以前,参会的就只有村上几个干部和少数几个村民。

村支书丁必薪介绍说:“以前由于村级阵地建设不完善,没有固定开会地点,每次村上开会都是轮流在社长家里举行。村支两委召集的大小会议,基本都是阅读文件、提醒安全之类的老调,即使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人们也大多不愿来参加;少数来了的,觉得听不到些什么实在的东西,坐一会就走了。”

自去年开始,下长镇在实施“党建富民”工程过程中,创造性地将“三分类三升级”活动与推行村干部和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工作相结合,把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直接延伸到村民,让全体村民了解村上过去一年所做的事情和下一步将做的具体事情,同时予以监督等等。通过贯彻落实“三分类三升级”要求、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形式和平台,使原本落后的支部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极大提升。

共兴村是长宁县北端比较偏远的村,现有约482户1780余人。以前由于村级阵地建设不完善、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出行很不方便,村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支部战斗力和号召力较薄弱。由于村道建设滞后,村里的蔬菜、水果无法大量运出去,更谈不上打开销路,村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许多人宁愿外出打工挣钱,也不愿在家创业致富。

2012年初,全县掀起基层组织晋位升级“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新一届村支两委决心摘掉落后支部的帽子。村干部、人大代表在年初向选民述职时,明确提出要彻底改变村级发展严重滞后的面貌,不仅要将村道硬化完毕,而且要让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办公室、文化设施等也要全部建成。

在下长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共兴村强化班子建设,镇党委书记担任“第一书记”,镇党委副书记许中成任联系领导,党政办任帮扶部门,协助该村转化升级。同时,针对存在问题,提升支部整体形象,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大力发展村域经济。由于之前村民对支部不够信任、群众筹资较难。为实施村道硬化工程,村支两委干部个人贷款20余万元垫支修路。公路修好后,为发展适合的特色产业,又动员村民大量种植柑橘、枇杷、竹荪和蔬菜。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和互联网等设备,组织村民学习种植、养殖技术知识,发布销售信息。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柑橘最多只能卖到8毛一斤;如今,柑橘一斤能卖到2-3元,枇杷也能卖到6元一斤。去年全村种植了100多亩枇杷和柑橘,总收入20多万元。蔬菜种植大户蒲学贵种植了10多亩蔬菜,年收入达8万元。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党员教育不断深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域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村民群众获得了实惠,群众观念转变了,对村党支部的认同感和信任度陡然提升,连以前修路的资金也全部筹集完毕。现在,一排排整齐的新房拔地而起,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000多元猛增至7000元,7户村民在镇上购了新房,8户村民购买了小车,卖水果、蔬菜的再也不用凌晨3点过就起床出发了。

“党建富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共兴村由落后村向先进村“蜕变”,农民脱贫的视野更广,创业的路子更宽,增收的渠道更多,致富的经验更足,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实现了党的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同发展、共促进的双赢目标。

新闻推荐

长宁县打造万亩高粱基地

张燕认真查看高粱秧苗本刊讯(陈文高李文中记者宋成均文/图)“土要弄得越细越好。”3月14日,记者在铜鼓乡马桥5组看到,一群农民正在整地,棚膜下也长出了绿绿的嫩苗,该乡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

长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