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家葫芦上画画

烟台晚报 2018-05-26 09:16 大字

主持人:YMG记者曲彩云通讯员迟尧堂摄影报道

热线电话:18053576722

56岁的张洪清是招远市大秦家街道山子后村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农民,靠自己的努力画葫芦彩绘不仅在当地出了名,在省内外也小有名气,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外地举办的民间非遗工艺品展,多次获奖。

受祖辈影响走上画画道路

张洪清从五六岁就爱上了画画,可能也缘于遗传吧,到他这辈家里画画的已经是第三代,“我爷爷和我爸爸那时给人家画照壁,往照壁上写个大‘福\’字,过年过节写个春联或者其他喜庆的条幅什么的。我奶奶和我妈妈也都会画点,她们是过年过节或者谁家有喜事往大枣饽饽上画些花花绿绿的花、鸟,街坊邻居看了也都叫好,有的还请家去给他们画。”张洪清的话语很朴实。俗话说:“木匠孩,会刻錾。”这话说得有道理。张洪清从小爱看父亲画画,瞅父亲不在的时候,就拿起纸笔照父亲画的画画写写,父亲发现后并没有怪他,反倒手把手教起了孩子,有时候父亲去画照壁,张洪清也跟着去看。后来赶上文化大革命,父亲更来劲,天天这村叫、那村请,还有很多单位也来请,请父亲去画毛主席像,画忠字招牌,整天忙得不得闲。此时张洪清已上初中,学校里天天不上课,闹革命。于是张洪清干脆不去上学了,跟着父亲去画画,学画毛主席像,往照壁写毛主席语录,这样一步步走上了画画的道路。

父亲的话给他指了一条明路

张洪清家境不太好,下学后再没有上学,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下地干活,下雨阴天不用下地了,他就用这样的业余时间学画画,“那时他也没什么想法,纯属没事干找乐。”张洪清父亲见他这样,就对他说,“干什么都得有个梦想,你既然爱画画,光自个这么瞎划拉哪行,就像你爹这样,一辈子不成器,什么都不是,俗话说‘无师不通\’,你得找个老师,正儿八经地跟老师学学,或许还能有点出息。”

父亲的话好像指路的明灯,后来张洪清就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中的一位美术老师,跑到老师家里拜师学画,老师教得很认真,从基础学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习,老师夸他进步很大,这让他更来了兴趣,下地干活就带着画板,休息时就搞写生,画山、画沟、画梯田,画地里的农作物,回家看到家里瓷器上有画的山水、动物、仕女画很美,他也照着画,慢慢地他又爱上了画瓷瓶画。

后来,一个在广东工作的同学回家找他玩,看到他在家画的花瓶,觉得有些画得比他公司的画师画得还好,便和他谈了去他广东的公司画画的想法,他父亲及家人们听说后都很高兴,支持他去,在家人的支持、同学的帮助下,张洪清就到了这家公司去画画。

在广东这家公司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位农村汉子大开了眼界,长了很多见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技艺,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张洪清一年多后辞职回了老家。

俗话说,艺不压身。张洪清从广东回来后,就开始了正儿八经的画画事业。一次受朋友之约,到莱州朋友家聚会,无意中看到朋友家画的葫芦画很美,很吸引眼球,张洪清就动了心。在朋友的帮助下,张洪清开始画起了葫芦画,且这一画就震撼了省内外。

拉锄钩的庄户汉子这么有能耐

记者采访时,听到人们夸奖张洪清说:“真没料到一个拉锄钩的庄户汉子这么有能耐,灶后旮旯出个大画家,画在葫芦上的画真好看,和真的一样。”“人家从老辈他爷爷、他爹爹都会画会写,到如今俺家老宅照壁上还有他爷爷给俺写的福字呢。”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不在出身贫富,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当然也和机遇分不开。张洪清之所以成才,固然有遗传因素,但他拜师学艺、外出打工的见识对他起了关键作用,另外多次参展对提高自己的技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他才有今天的成就。正如张洪清说的:“我也是不知经过多少个‘锥刺骨\’、‘头悬梁\’煎熬出来的。”“不用说别的,为了参加省市的展出,我能几天几夜顾不上吃,顾不得睡,困了用凉水洗洗脸,或在沙发上打个盹,饿了泡碗方便面吃继续画……”张洪清曾写一首顺口溜勉励自己:“吾生本为农,学业为初中,梦想成画家,必须下苦功。”

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洪清说到还真做到了。现在不管是大的小的,形状中规中矩还是奇形怪状的葫芦,到了他的手里都能因材制宜、因难施巧,绘制出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艺术品,如彩绘、烙画、浮雕、掏空等。张洪清说:“老实说,哪一种类型都不简单,费工耗神,画葫芦转轱辘,很难牢固,不慎一笔走样,得费好长时间纠正过来。”他指着一件掏空的作品说:“大小空洞布局都很稠密,一刀走神,搞不好就报废。”

张洪清就是这样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精湛细心的技艺,把一件件光彩夺目的葫芦画精品推向了社会。张洪清的葫芦艺术品,多次参加省、市以及外地区举办的民间非遗工艺品展,并曾多次获奖。

随着国家对非遗艺术的重视,群众文化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葫芦彩绘这一非遗艺术品也越来越受到群众和市场的欢迎。张洪清告诉记者,要不忘初衷,报效社会。目前他已把自己的技艺对30多名非遗爱好者倾囊相授,希望把葫芦彩绘这一非遗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医+养”让老人不怕老去 烟台市新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21处

平均每四个烟台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无论从老龄人口数量,还是老龄人口占比层面,烟台市老龄化都走在全省前列。让每个老人“放心...

招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招远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