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招远学宫的变迁

烟台日报 2017-06-13 08:12 大字
□冯建玉

招远学宫是历史上招远境内最高学府,明清时期学宫校舍设在文庙内(今招远市金都宾馆内)。据1991年版《招远县志》记:“学宫学生称童生、生员(生员也称秀才或相公),分三等,一等廪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明洪武时,统一确定府、州、县生员学额,招远学宫学额为廪生20员,增生20员,附生岁科两试各取12名,武生岁试取12名”。

学宫何时始设于文庙内,并无记载,但据有关史料:至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江西新城进士何逢青,调任招远县令后,筹资捐廉,重建文庙,并将学宫修茸一新,还撰写了《重修文庙记》。到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招远知县赵敏功随着全国兴建书院的热潮,便将学宫改建为罗峰书院,其校址迁至县衙北门里边东,即原招远市政府集体宿舍楼后。罗峰书院建筑规模虽无详细历史记载,但从光绪七年增修的《登州府志》和现存有的清代楹联名士杨学瀚的《随应联》手稿中,可略知概况。罗峰书院建有大门外柱、内柱、大堂、内堂、冰玉堂、东文场、西文场、仪门、箭亭、演武庭、演武场,还设有试院、义学。

清代优增贡生、楹联名士杨学瀚(城里村人),应邀为书院编撰了9副楹联,如大门外柱:鸳水东环,导词源而汇海;螺峰北峙,撑文笔以凌云;大堂柱:及第兆芙蓉他日凌云增色泽,在门皆桃李频年化雨广;东文场:东瀛学士纷纷至,左席儒珍一一排。这些楹联由书法界名流书写,悬挂于书院有关门、堂柱及场所,以章启文风。

1991年版《招远县志》第二十三编教育,第六章教师,第一节队伍中记载,“清末,县学、书院的教师多延聘有名望的进士、举人”授课,据民国二十四年举人温方玉撰《续修招远县志序》中记:“犹记余成童时,负笈从师,获见杨公季愈、孙公季农诸老师前辈,以硕德懿行,模范乡里”。可见杨季愈(名淑荫,贺家家子村人)、孙季农(名云官,后夼村人)两位举人,均在罗峰书院讲过课。

为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罗峰书院课程设有经、史、子、集及试帖诗。考课有八股文、试帖诗、策论等。每月一斋考,称为斋课;年终由知县主持,官考一次,称为官课,获一等、特等诸生奖赏膏火,次取等以下无奖赏。如:现存有的光绪甲午(1894)年,路问政(名凤阁,大秦家街道苇都高家村人),第次取三十九名,《则愚其知》官课试卷(图1.2)。路如润第十三名,《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斋课试卷(图3)。

清代庚子(1900年)新政后,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新政诏令颁布后,招远县将罗峰书院改制为校士分馆、罗峰学堂;宣统年又改制为高等小学堂,并附设师范传习所。

随着清代消亡,民国兴起,高等小学堂至1924年寿终正寝,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县立初级中学,设师范班,培训师资。1991年版《招远县志》第二十三编教育,第八辑教育经费及设施记载:“校舍,清末民初,利用书院、文庙等做校舍。1924年,县立初级中学建二层教学楼一幢,设4个教室及宿舍、办公室、图书室、伙房等”。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由县政府任命,根据需要聘用前清贡生、举人或大学生、师范学堂毕业生为教师。1924-1927年,由县教育局长兰升鳌代理校长;1928年,国民党县党部常委高兰波任校长;1929年,清末举人温方玉任校长;1934年,北京大学毕业生霍树声任校长。县立初级中学是罗峰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后,招远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

总之,明清时期,招远的教学机构从学宫到罗峰书院,乃至最终被新学堂、学校所取代的变迁历程,与清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与科举同命运的特点。这些机构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据有关历史资料记,明代招远考取进士11名,举人28名,武举1名;清代考取进士3名,武进士6名,举人27名,武举19名。清末改制为高等小学堂,并附设师范传习所后,对于招远人文的滋润、人才的培育、社会的进步等等,更可谓功不可没。仅从民国23年(1934)《招远县小学教员暑假期讲习会同学录》中,便可看到当时全县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民国23年《招远县小学教员暑假期讲习会同学录》,在册记录小学教员共136名,其中,县立师范毕业生19名,单级师范毕业生25名,师范讲(传)习所毕业生35名,共计89名,占全县小学教员总数的65.4%。

新闻推荐

省关工委来烟台市调研关心下一代工作

本报讯6月5日—7日,省关工委领导来到烟台市调研关心下一代工作。调研组一行参观考察了莱山区、招远市、芝罘区关工委工作,重点对“四点半学校”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座谈会...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招远学宫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