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两倍于全国平均数, YMG记者揭秘烟台市小麦亩产纪录诞生
目前全国冬小麦的平均亩产为336公斤,而招远市十亩攻关田817公斤的亩产纪录,是全国平均数的两倍。
昨天,招远市辛庄镇马连沟村的十亩攻关田,经现场实打验收,取得亩产817公斤的全国新纪录,其背后隐藏的技术和品种等优势,无疑让中国粮食安全更有了一些保障。那这个纪录是如何诞生的?这个数字有何意义?昨日,记者现场对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赵广才进行了采访,他表示:这个数字是全国冬小麦平均亩产的两倍,是科研人员默默付出的结果。在当前,我国耕地等资源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应该关注数字背后的东西,努力提高小麦单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全市小麦亩产增加7公斤
“我们村历来是小麦高产区,今年全村小麦平均亩产在1300—1400斤之间。”昨天,在马连沟村,捧着沉甸甸的麦粒,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在君高兴地说,“以前村庄都是种植的‘烟农15’品种,今年还是攻关田第一次试验种植\‘烟农999’,没想到产量一下就突破了1600斤,这将更加坚定村民更换品种的决心。”马连沟村共种植小麦700多亩,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傲人的成绩。王在君分析,小麦之所以创高产,主要是采用了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村庄的主要产业是家畜养殖,土杂肥多,加之连续20多年采取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肥力足,农作物自然旺盛。”种田靠技术,丰收靠科研,对此市农业局副局长、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奎良完全赞同,他介绍,不仅是十亩攻关田一处地方,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从去年秋种开始,市农业局就组织了“冬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在全市进行大范围农业技术培训,并大力推广深耕深松和秸秆还田、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宽幅播种、一喷三防等综合配套技术,给全市夏粮丰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科技培训之外,烟台市还将创新技术广泛应用到高产示范田,带动和引领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当前,烟台市共承担了农业部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16个,小麦高产创建实施面积达到110万亩。”王奎良说,小麦高产创建的实施和技术推广,带动了全市小麦产量的提高,今年烟台市小麦亩产将达到385.8公斤,比去年增加7.6公斤;总产达到94.8万吨,比去年增加4.1万吨。
选育新品种用了20多年
小麦增产、增收,除了技术范畴外,还离不开优质品种这一根基。在马连沟村现今种植最广泛的品种为“烟农15”,这一品种于1979年在烟台市推广应用,已经有35年历史,但是由于它属于当地最好吃的品种,因此很多村民宁愿舍弃高产而选择口感。“在小麦育种行业,选育出一个优质品种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同样推广应用一个新品种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烟农999”育成人王江春说,“优良品种不是看某个单一特性,而是要综合食用、抗病、高产等多种因素,最后才能判定它成功与否。”王江春选育“烟农999”品种,用了20多年时间,这期间也有多个过渡品种反映不错,但是考虑到综合因素,还是相继放弃。目前,该品种顺利通过山东省审定,正在申请国家审定,通过之后,才能在全国适栽区进行推广。“这品种有四个特点,高产、优质、好吃、抗倒伏。”王江春说,经过试验和农业部监测,该品种在1300斤的亩产时,少见倒伏现象,而且口感不差于“烟农15”,属于优质强筋品种,适合做面包、馒头等面食。因此,尽管现在还未通过国家审定,但是这次的高产纪录,让他充满了信心,也更利于下一步在全国推广栽种。
提高单产才能端稳饭碗
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红线。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冬小麦的平均亩产为336公斤,而招远市十亩攻关田817公斤的亩产纪录,是全国平均数的两倍。对此,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赵广才表示,相比纪录数字的作用,更应该关注纪录背后的东西。“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端稳这个饭碗,在我看来,就是要提高粮食的单产能力。”赵广才说,在我国耕地等资源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单位生产能力、杜绝餐桌上的浪费,是同样重要的事情。赵广才介绍,当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为3.6亿亩,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这意味着,提高了单位产量,就可以为国家节省出更多的土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因此科技人员需要创新再创新,小麦产量需要突破再突破,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粮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YMG记者姜乾通讯员曲日涛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7月10日,招远市蚕庄镇林家村村民在为有机旱稻除草。近日,烟台市迎来持续高温,农业部门组织农民加强田间管理,为秋收打好基础。YMG记者申吉忠摄...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