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瞧,这些樱桃人的365天

烟台晚报 2016-10-01 11:47 大字

90后记者在田间

周刊记者步姝菡通讯员李淑平摄影报道

【开栏的话】

又是一年春来到。放眼农村大地,多少新气象、多少新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本报派出7名90后采编人员分赴烟台各县市区,下田间、进社区、走企业,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用笔去记录,记录下一个个鲜活故事、一个个致富能手,把这片充满希望、创造、活力、生机的热土最真实、最生动地呈现给您。

3月20日春分时节,农事繁忙,当城里人忙着筹划赏花春游的时候,招远市玲珑镇王家村大棚内,果农正忙着给大樱桃疏果。

“我大年初一都在棚里呢,不放心!”一边说话一边麻利地疏果的这个人,是樱桃大棚这片地流转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所有权人,当地农民通俗地称为“地主”的王世晓,他种了17年大樱桃,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把式。而今,“地主”在给流转后的大棚新主人打工。

“地主”的一天

自从将自己的樱桃树和地,流转给烟台聚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46岁的王世晓每天早上六点就准时进大棚“上班”了。

上班第一件事,王世晓先检查顶棚上的棉被、塑料布有无损坏和风口,记录下温度22摄氏度,湿度33度。“现在是硬核期,白天温、湿度基本保持这样,晚上就需要将温度降到8度,湿度增至80度。”接下来,他对这块7亩的大棚樱桃挨棵树检查一遍,306棵樱桃树的生长情况都在王世晓的心里一清二楚。

半个小时后,巡查结束。王世晓开始给工人们分派一天的任务。除却疏花、疏果、施肥这种必须要人工来完成的工作,温度、湿度等工作已经全部是电脑智能化完成了,科技在切实改变着传统的耕作方式。

“我之前种的是露天樱桃,一年收入七八万,你猜这大棚樱桃一年能卖多少钱?”王世晓的问题,烟台聚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国生给出了估算:一斤150元,7亩樱桃可以卖70万元!整整是露天樱桃的10倍。

“专家”的一月

选择招远市玲珑镇王家村作为大棚樱桃的试验地,是王国生与烟台市农科院大樱桃研究所所长孙庆田共同向董事长王希安推荐的:“虽然这里风比福山区大得多,但这不碍事,注意大棚没有损坏就行了,阳光才是最重要的。樱桃生长需要的光照时数,就算只差一个小时都不行。”有着8年大樱桃栽种经验的王国生很看好王家村的自然条件,认为这里将是整个烟台大棚樱桃最好的产地。“大棚樱桃的上市日期,大连在二月底三月初,烟台则要四月中上旬乃至更后。”他介绍,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烟台大樱桃设施栽培,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总面积才5000亩左右;而2012年才开始大面积发展大樱桃设施栽培的辽宁省大连市,短短四年多已经从不足1万亩,发展到近3万亩。

站在48米宽、96米长的大棚中,王国生、孙庆田和玲珑镇农技站站长张守峰等专家凑在一起,研究大樱桃的硬核期管理。这个月内,是专家们各展所长,最忙碌、最紧张的一个月。

“老总”的一年

“我的大樱桃今年挂果可好了,快来看看吧!”

进大棚还不到10分钟,王希安就接了两个电话,电话的最后他都反复邀请对方来招远吃樱桃,对自己大棚樱桃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2015年正月开始调研,前后五六天时间,王希安就拍板上大棚樱桃这个项目,他聘请烟台市农科院专家指导,去了5趟大连学习取经。不到一年,就在招远市玲珑镇王家村建起了7亩樱桃大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又在牟平开建了30亩大棚,还有68亩已在规划。“开花的时候看花,结果的时候采摘,再加上批量卖果,做成乡村旅游产业。”这是王希安的设想。

新闻推荐

从渔乡到新区,彰显了攻坚克难的执着;文化名村的金招牌,标识着保护与开发的刻度;这是辛庄建设魅力新区的梦想。, 车驱双轮鹏展两翼:描绘辛庄篇章, 通讯员赵媛

辛庄,坐落在招远市西北端,渤海湾畔。拥有招远市唯一的海岸,以山海为证,见证着这个乡镇解放思想发挥新区优势的胆识气魄,昭示着辛庄人激情干事建设三个滨海的鲲鹏之志。一...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