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九旬老人拾荒助学18年 资助全国百名贫困学生

烟台日报 2016-08-25 11:22 大字

本报讯(YMG记者姜乾通讯员孙于青)92岁、18年、10余万元捐款,他靠“捡破烂”成全了100余名寒门学子的明天,以父亲的热情、无私的援助,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

他叫刘盛兰,一位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的“五保”老人,一个感动千家万户的好人。2004年他荣获“感动烟台”年度人物,2011年荣获烟台市“道德模范”光荣称号,201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由于家境贫困和变故,刘盛兰只读过几年小学,独居在村庄一所简陋的住宅内,属镇上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他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东洪洋村13岁的中学生吕亚洲,因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里只剩下瘫痪在床的85岁的曾祖母和60岁的奶奶,面临着辍学危险。这一晚,刘盛兰一夜没合眼。经过深思熟虑,老人给吕亚洲写了一封信,一边鼓励他安心上学,一边随信寄去50元钱。

从那以后,老人就一发不可收。50元、100元、200元……刘盛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要看到报纸上有上不起学的孩子,老人都会给他们捐钱。18年来,刘盛兰老人通过拾荒先后资助贫困学生近百名,资助金额达到近10万元。刘盛兰“出手”大方,但是他居住的房屋却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加重最值钱的就是一摞摞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和信封。报纸是近年来各级媒体关于他本人的事迹介绍,信封里是厚厚一摞汇款单,时间从1996年一直延续到今年,汇款地址北到黑龙江,南到广西、云南、海南,西到青海、甘肃。此外还有300多封受捐助学生的来信,其中有人叫他爸爸,更多的是叫他“刘阿姨”、“刘奶奶”。老人说:“称呼不重要,只要对他们有帮助就行。”刘盛兰不是个富裕人,他曾在招远市一家企业看过大门,每月工资仅有300元。后来,由于企业不景气拖欠工资常年不发,老人只好靠拾荒度日。在往外寄钱的同时,他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年中,他最大的开销就是自费订阅《烟台晚报》、《今日招远》等几份报纸,为的是能及时获得贫困学生的信息。他的衣服,一年只有冬夏两套,吃的菜都是从菜市场里捡的烂了的土豆、萝卜。菜市场的人都说他:“狗吃的都比你吃的强。”但刘盛兰一点都不在乎,他的生活充满艰辛,更有无尽的欢乐。这两年来,刘盛兰遭遇5次车祸,有一次被一辆摩托车撞出好远,但爬起来一点事没有,刘盛兰说这是“好人有好报”,他现在“捐得越多就越高兴。”“钱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人是无价宝”这是刘盛兰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就是刘盛兰,一个90岁老人孜孜不悔的拾荒助学之路。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新闻推荐

“环村居”监控网初具形态, 招远市侦查破案中监控录像应用占比达35%

招远市公安局坚持治安防控、严打维稳、防范宣传“三位一体”,全面强化平安和谐新农村建设,有力维护农村治安秩序。去年以来,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盗窃非机动车...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